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咸丰十年(1860年),擢升湖北按察使。同治元年(1862年),任湖北布政使。同治三年(1864年),实授山东巡抚。光绪十八年(1892),卒于山西寄寓,追赠太子少保,谥“文介”。
- 全 名
- 阎敬铭
- 字
- 丹初
- 谥 号
- 文介
- 所处时代
- 清朝
- 民族族群
- 汉族
- 出生地
- 陕西朝邑赵渡镇(今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
- 出生日期
- 1817年
- 逝世日期
- 2025-08-06
- 追 授
- 太子少保
人物生平
播报编辑
清正廉明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散馆分户部以主事用。
咸丰四年(1854年),补户部主事,丁母忧守制。咸丰六年(1856),补原官。
镇压义军
弹劾不法
同治六年(1867年),因疾归乡,以工部右侍郎召,不起。光绪三年(1877年),山西大饥,奉命视察赈务。光绪五年(1879年),弹劾吉州知州段鼎耀贪污公款,礼部尚书恩承、礼部侍郎童华奉使四川的时候过境扰民。
不畏强权
光绪十三年(1887年),复职,四次上书告老还乡,得到批准。
主要影响
播报编辑
攻打黄崖寨
清同治五年(1866年)八月,山东巡抚阎敬铭派参将姚绍修带1000人为头队,游击王正起带2000人为二队,阎亲督知府王成谦带4000人为三队,调副将王心安带1500人为四队,千总王萃带马队先行勘路,连布政使丁宝祯也由省城带兵千余随后向黄崖寨进剿。山寨被万余清兵攻破,张积中一家及从众200多人死亡,清兵趁机烧杀奸淫,黄崖山附近居民被杀戮2000多人,包括有不少官员眷属在内的妇女们被扒光了衣服,其凄情惨状连登州知府豫山也看不下去,连夜派人到省城购买棉衣为其御寒。长清县令陈恩寿“既痛死者以无罪而横罹凶惨,又憾官吏之不能先几安抚”,愤而辞官。
张积中苦心经营十年之久的黄崖寨土崩瓦解,山上12000多名寨民,除几百名妇女儿童被掳往山下被转卖外,几乎无一幸免,血水顺着山崖缓缓地流淌,然而官府却没有从山寨里找到半点谋反的证据。阎敬铭感到无法向朝廷交待,便责成王正起、王成谦、王心安3人务必于3日内寻来证据。三王惶悚返山,遍搜山寨,仍未查到可做谋反罪名的证据,却在无意间发现一箱戏衣。他们便借题发挥,命人抬到山下,差人寻来7位缝工,连夜将红衣改缝为太平天国号衣及龙袍等物,又把黄幔改成太平天国旗帜。于是,张积中谋反有了铁证,而阎敬铭等血洗黄崖山的数十名大小官员也便得到了朝廷的赏赐与擢升。
赈济山西
光绪三年(1877年),山西省大饥,清廷屡派官赈济,犹不解饥情,于是调派阎敬铭去视察赈务。他一路敝车荆服,行李萧然。到任后,穿一身粗糙的“褡裢布”做的官服,并让属下也都穿这样的粗布,有敢穿绸缎者,罚捐饷济灾。他执法不苟,查拿了贪官知州段鼎耀等人;严厉弹弹劾了礼部尚书恩承、都察院童华一伙对地方的滋扰,晋民交口称快。
户部理财
阎敬铭一生为官多是理财,光绪八年(1882年)清政府提升阎敬铭为户部尚书。他布服敝车,悄悄进京。入宫授任后,第二天就到户部上任 。他曾在户部任过职,深知户部弊端,尤其天下财赋总汇的北档房,积弊更深。他决心革除积弊,实行改革。上任第一天他就亲自看帐,并找来档房司官问帐,结果无论是领办、会办、总办都不知部库的存银几何以及出纳情况和盈亏怎样,甚至连算帐、看帐都不会。眼看关系国家财政命脉的户部档房之帐竟如此糊涂,正好成为官员贪污的利薮,阎敬铭立即给皇帝上奏折说:“满员多不谙筹算,事权半委胥吏,故吏权目张,而财弄虚作假愈棼,欲为根本清厘之计,凡南北档房及三库等处非参用汉员不可。”由于当时清政府库款困乏,也有整顿度支的迫切要求,所以同意了阎敬铭的奏请。
阎敬铭查了账目再查三库。所谓三库,是捐户部管理辖的银库、缎匹库和颜料库。其中绸缎、颜料两库为天下实物贡品收藏处,库内堆积如山,毫无章法,颜料、绸缎、纸张混在一起,月积年累,大都霉烂得无法使用;加上鼠咬虫蛀,毒蛇成群,进出账目是两百多年的流水账,无清无结。银库的问题更大,管理银库的差役、司官没有不贪污偷盗的;职掌出纳的掌库、书办以大秤进、小秤出,天平砝码异常不等,真是弊端累累。
阎敬铭一反过去堂官所为,花了很大力量,亲自入库清点,认真查对出纳档案,并清查了二百余年的库存和出纳账目。他的做法和态度震动了朝野。通过查帐查库,阎敬铭当场斥逐一批书和差役,并奏参了号称“四大金刚”,原在户部司官的姚觐元、董俊汉、杨洪典及旗人启某。姚、董四人受到清廷“革职回籍”的严厉惩处。
军费报销向来是报销者和户部司官、书办的贪污门路,报销者可以把并非军费的款项纳入军费中去报销,而把大量款项揣入私囊;户部明知有弊而给予报销,就要私收贿赂,通同作弊。云南的军费报销,早在阎敬铭入京职掌户部的半年前就已开始舞弊,曾派粮道崔尊意和永昌知府藩英章,携带巨数公款,来京打点门路。他们先找军机章京、太常寺卿周瑞卿,通过周瑞卿打署理户部尚书的军机大臣王文韶、景廉行贿关说。户部书办一口要十三万两的“打点费”,潘英章等人嫌太多,正在讨价还价的当儿,传来了阎敬铭即将进京接管户部尚书的消息。行贿和受贿双方抢在前面,以八万两白银的贿款,把云南军费报销了结。
这样的行贿在户部已习以为常,言官们明知内情也不敢揭发,因为它往往牵边朝中大员,故而积弊愈深。阎敬铭上任后大刀阔斧地整顿,使言官们打消顾虑,逐渐敢言了。首先是御史陈启泰上了一首道折,揭参太常封卿周瑞卿和户部司官在云南报销案中受贿的事实。事关重大,朝廷不能不问,便谕旨只派吏部审查,并轻描淡写,对王文韶、景廉显有回护之意。谕旨一发,案子想收也收不住了,御史洪良品把知道的底里一股脑揭了出来,要求对景廉、王文韶即行罢斥,别的候查办。随后邓承修、张佩纶、盛昱等人也都连上奏折,呼吁严行审理云南军费报销案,对王文韶等人严厉制裁。与此同时,阎敬铭以户部的账目不清、三库混乱,参劾户部司官“含混草率”,进一步把矛头指向原为户部尚书的景廉和王文韶。清政府在阎敬铭等人的敦促之下,加紧对案件审理,并派户部尚书阎敬铭会同刑部审理此案。
案子到了阎敬铭手里,自然就有了结果。与案情有牵连的数十名大小官员,都受到了应得的惩处,如受赃的户部云南司主事孙家穆革职赔赃,徒三年;太常寺卿周瑞卿革职赔赃,流三千里;潘英章、户部主事龙继栋、御史李郁华等也都被革职流放;军机大臣景廉、王文韶都受到降级处分,王文韶被逐出了军机处。其他如户部侍郎许某、崇礼、工部侍郎翁同龢、兵部侍郎奎润等也都有失察之责或有一定瓜葛,分别受到降级罚薪等处分。
云南报销案的处理,在中国近代史上算是一件大事情。当时如果没有阎敬铭参与审理,很难想象能有谁敢去揭穿这样的黑幕。
丰图义仓
阎敬铭回陕后热心地方公益事业,不仅捐款修建义学,而且倡导、督促在(朝邑)县城西侧(今大荔县城东17公里处的朝邑南寨子)建起一座丰图义仓。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一座民间粮仓,可储粮1000万斤。慈禧太后题写仓名:“天下第一仓”。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仍沿用作为粮站,是陕西省重点保护文物。
历史评价
播报编辑
《清史稿》:①敬铭质朴,以洁廉自矫厉,虽贵,望之若老儒。善理财,在鄂治军需,足食足兵,佐平大难。及长户部,精校财赋,立科条,令出期必行。初直枢廷,太后颇信仗之,终以戆直早退云。②同、光以后,世称军机权重,然特领班王大臣主其事耳。次者仅乃得参机务。光、宣之际,政既失驭,权乃益纷,虽当国无以为治焉。敬铭(阎敬铭)质朴,之万(张之万)练达,传霖(鹿传霖)廉约,绍年(林绍年)劲直,其任封疆、治军旅多有绩,而立朝不复有所建树。敬铭(阎敬铭)初欲得君专国政,为势所限,终不能行其志,世尤惜之。 [1]
轶事典故
播报编辑
为民除害
官文手下有个副将。一天,他率领几名新兵闯入武昌城外一户居民家里,强抢民女,女哭骂不从,竟被他们乱刀砍死。死者父母进城告状,县、府官员都不敢过问。阎敬铭闻知此事后勃然大怒,决心为民除害。那恶棍听说阎敬铭要出面问案,赶紧跑到官文的总督府中,官文竟把他藏匿起来。 [8]
阎敬铭找到总督府,向官文要凶犯。官文推说自己病重,拒不接见。阎敬铭即向随从传话:“去把我的被子拿来!我就在总督府的门房过道里住宿、办公,总督的病不好,我阎敬铭绝不回去!”阎敬铭真的在这里住下来。三天过去,官文被困府中实在想不出拒客的办法,只得着人请湖北巡抚严树森和武昌知府李宗寿来府劝说阎敬铭归去。严、李二人百般劝说,阎敬铭立誓不杀凶犯绝不回府。官文无奈,只得出来相见,求阎敬铭息事。敬铭愤恨不已,“岸照仰视不为动”。严树森请求敬铭给官文一个面子,阎敬铭提出的条件是:立即交出凶犯,当众剥夺凶犯的官职,押回原籍,不许逗留片时。官文只得接受条件,把凶犯交出。阎敬铭一见凶犯,立呼衙役将其颠翻捆拿,剥去衣服,当众重杖四十,杖毕具律发遣报边,立即执行。 [8]
生活简朴
阎敬铭生活上非常低调。为官40余年,生活简约,两袖清风,廉洁到了几乎无可指摘的程度。他一生任职多与理财有关,经手钱物数以千万计,从不妄取一分一毫。饮食粗茶淡饭就好,衣着避体御寒足矣。虽身居高位,而“望之若老儒”。做山东巡抚时,一次设家宴招待新任学政,饭食简单,桌子中间摆放一碟干烧饼,这位阎大人手掰烧饼,吃得津津有味,而那位学政大人却受不了,“终席不下一箸,故强之,勉尽白饭半盂”,回去直对别人抱怨:“此岂是请客?直祭鬼耳!” [7]
做地方官时,不管到哪里任职,阎敬铭都要在衙署大堂后面放一架纺机。他在堂前会见下属、处理公务,他的夫人就在后面纺线织布,纺机的吱呀声时断时续地传到堂前。为此有人暗中嘲笑他,他不仅不以为意,反而总在会见下属时,指着自己的棉袍骄傲地说:“此中之絮,内人所手弹也。” [9]
受朝廷委派到山西视察赈灾事务时,阎敬铭听说当地百姓贫困,穿不起好布,只能用一种叫褡裢布的粗布做衣服。阎敬铭便请夫人用褡裢布给自己做了袍褂。下属官员得知后,都收敛了很多,不敢在生活上过于豪奢。但也有些官员想要投其所好,专门买褡裢布做衣裳,一时间竟导致褡裢布价格猛涨。一位姓白的新任知县想要提醒阎敬铭,就穿着绸缎衣服去见他说:“卑职刚来,所得的俸禄不多,买不起褡裢布,只能穿着旧衣服来了。”阎敬铭听出了弦外之音,没有为维护自己的面子对这名知县发火,而是及时制止了这股因褡裢布而起的媚上之风,使百姓免受布价上涨之苦。 [9]
勤俭节约
《南亭笔记》卷六记载了阎敬铭主持户部时,勤俭节约的一件小事。军机处退朝后,户部尚书阎敬铭到直庐办事,发现茶房居然在值班室放了两种点心供官员食用。阎敬铭以为太过浪费,就下令裁撤了。对这一做法,同事、下属多有不满,故意向其抱怨肚子饿,他听后默不作声,只是从袖子里取出自带的麻花、烧饼旁若无人地吃起来。此后,再也没人抱怨。 [9]
之所以诸事坚持勤俭,是因为在他看来,“必廉乃能勤,必俭乃能廉。吾以此相士,百不失一。”意思是说,勤俭生廉,廉洁才能成事,他以此规律对照过许多官员,百人无一例外。咸丰八年(1858年),有人向其推荐了位“能人”。阎敬铭请他吃饭,发现此人不仅穿着过分讲究,还嫌饭菜简朴不肯下筷。阎敬铭观此情景叹息道,像这样讲究吃穿的人,怎能与之共事?怎能成事?坚决辞退这位“能人”。其后,这位所谓的“能人”果然终其一生无所建树。 [9]
不纵族亲
有一年,已经是军机大臣的阎敬铭听说有一个侄儿在赵渡镇横行乡里,欺凌百姓。他知道如果只是写信斥责这个侄子,恐怕起不到很好的效果。于是他给这个侄儿写了一封信,让他转告乡亲们把赵渡镇巷道两边住户的墙都往后移,拓宽巷道,缘由却没有写。这个侄子得意扬扬地把信给乡邻们看,乡邻们觉得很奇怪:拆屋建房对百姓来说是大事,阎大人怎么会无端地要求百姓拆墙修路?他们恳请这位阎家子弟去京城找阎大人问明原因。等到侄儿因此到京城拜见他时,阎敬铭指着侄儿的鼻子训斥道:“我看赵渡镇的街巷不够宽,都不够你横行霸道了!所以我让他们拆房子给你让道,方便你横行!”侄子这才认识到自己的不对,连连认错。这件事传到乡里,百姓们都夸阎敬铭是一个不纵容族亲的好官。 [9]
人际关系
播报编辑
儿子
后世纪念
播报编辑
阎公祠
阎敬铭从山东离职后,山东士绅集资建了阎公祠,“阎公祠坐北朝南,南抵街道,北临湖岸,院内除有祠堂、庑房外,还有荷花池和太湖石假山,池南有潜亭,四柱飞檐。”后来阎敬铭因支付款项等事触犯了慈禧,致使立祠终未获准,故建成不久即成废祠。 [6]
王官别墅
王官别墅是阎敬铭的别墅。他本是陕西朝邑人士,因家乡常发洪水,便于光绪年间来到虞乡的中条山下,长期借住在虞乡屯里村。他多次游览王官山水,喜欢这里的山清水秀和沁人心脾的空气,便有修建别墅之愿。他逝世后,由其六子阎乃竹完成此愿。别墅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始建,光绪三十一年竣工,整个庄园占地160亩,是一座清代楼、堂、亭、阁俱全的城堡式建筑群。 [10]
史料索引
播报编辑
《清史稿·卷四百三十八·列传二百二十五》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