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儒,汉语词汇,旧指学问渊博、品德高尚的儒学学者,亦作"鸿儒",多用于尊称如孟子、朱熹、顾炎武等学术大家 [4]。其概念强调兼具"志安公,行安修,知通统类"的德行与学术修养,既需专研儒家经典,又需通晓百家学说 [3]。
该词最早见于《荀子·儒效》,汉代多指经学大家如韦贤,唐代后逐渐泛化为通贯经史的博学之士,韩愈曾以"老师大儒"并称 [3] [7]。自先秦至明清,"大儒"内涵历经演变:荀子确立其学术标杆地位,汉代史书用于记录经学权威,司马贞注《史记》时延续此称,宋元学者如高明、章太炎等在著作中沿用,反映该词从特指儒学权威到泛指博学之士的脉络 [3-4]。朝鲜李滉、日本伊藤东涯等域外学者亦被冠以此称,印证其跨文化学术影响力 [5-6]。
- 中文名
- 大儒
- 外文名
- learned and famous scholar
- 拼 音
- dà rú
- 释 义
- 有学问、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
- 注 音
- ㄉㄚˋ ㄖㄨˊ
大儒:指学问渊博而著名的学者 [1]
《荀子·儒效》:“志安公,行安修,知通统类,如是则可谓大儒矣。大儒者,天子三公也。” [3]
1. 儒学大师。
《荀子·儒效》:“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 唐 司马贞《史记索隐》:“韦稜云:褚顗家传褚少孙,梁相褚大弟之孙,宣帝时为博士,寓居沛,事大儒王式,号‘先生’,续太史公书。“ 2. 泛指学问渊博的人。
《汉书.卷七三.韦贤传》:贤为人质朴少欲,笃志于学,兼通礼、尚书,以诗教授,号称邹鲁大儒。 [3] 《后汉书·逸民传·法真》:“﹝法真﹞好学而无常家,博通内外图典,为关西大儒。” 唐 韩愈《读荀》:“‘六经’与百家之说错杂,然老师大儒犹在。” 元 高明 《琵琶记·蔡公逼伯喈赴试》:“春闱里纷纷大儒,难道是没爹娘的孩儿方去。” 清 吴伟业《寿王鉴明五十》诗:“当世数大儒,如君号名宿。” [1]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汤斌、李光地,皆以大儒闻于清初,而斌以计斩明旧将李玉廷,光地卖其友陈梦雷,而主谋灭耿、郑,皆坐是贵显。然斌之欺君,圣祖察之,光地之忘亲贪位,彭鹏劾之。即微论大节,其私德已不足表率流俗矣。”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别录乙·汤斌》:“汤斌本意欲以此养高,出而缘饰吏事.故终身无自得。特工为剽取,调和朱陆间以自文,而流俗遂相扇为大儒,稍稍忘其拒义师战功矣。”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