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作为汉语动词包含双重语义特征。其核心含义指向事物凭借显著特质获得特定称谓的客观属性,如"四川号称天府之国"即以地理特征为基准的名号定位。另一层面则强调主体对外宣示的主观表述,常含实际与宣称存在差异的隐义,典型用例可见古代军事记载"楚号称二十万"所揭示的数量虚报现象 [1]。
该词语由"号"与"称"复合构成,二字本义分别为"大声喊叫"与"称量器具",引申义项在语用中形成"名实关系"的辩证表达框架。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将文人雅称"号称翩翩"的用法,印证其作为文学批评术语的历史渊源。现代汉语中既保留典籍用法,也可用于商业宣称场景,如当阳玉泉寺"号称天下四绝"即展现其在文旅传播中的功能 [1]。
- 拼 音
- hào chēng [1]
- 繁 体
- 號稱
- 词 性
- 动词
- 五笔码
- kgtq
- 近义词
- 堪称、称为 [1]
- 反义词
- 匿名、隐匿 [1]
词源演变
播报编辑
"号"字甲骨文象形人张口呼喊之态,本义为"大声呼叫",引申出"称号""名号"等抽象概念;"称"字篆书从禾从爯,原指衡量谷物重量的器具,后衍生"宣称""称呼"等动词义项。二字在战国文献中已存在连用现象,至汉代形成固定搭配,《汉书·韩信传》"号称二十万"即确立其军事宣称的语义范式。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中也有相关记载。
词义解析
播报编辑
- 1.特质认证指事物因具备显著特征而获得公认称谓,如宋司马光《薛密学诗集序》载薛氏家族"号称甲族",即通过科举成就确立社会地位 [1]。当代用例可见"当阳玉泉寺号称佛教圣地",强调寺院在宗教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 2.宣称表述侧重主体对外声明的行为本身,常隐含名实不符的潜台词。典型如《二刻拍案惊奇》"贼兵号称数万",通过数量宣称与实况的反差制造叙事张力。现代商业场景中"该产品号称销量第一"的表述,同样保留质疑空间。
句法特征
播报编辑
- 作谓语时常接名词性宾语:"非洲象号称陆上最大动物" [1]
- 可构成兼语结构:"媒体号称该项目投资超百亿"
- 表宣称义时多衔接数量短语:"敌军号称五万精锐"
语用差异
播报编辑
相比近义词"称为","号称"更强调称谓的公认性或宣称的刻意性。如"他被称作活字典"侧重客观评价,而"他号称活字典"则隐含自我标榜意味。在古代文献中,该词常见于史书军事记载,用以揭示战争双方实力对比的虚实关系。
文化影响
播报编辑
南朝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中首创"魏之元瑜,号称翩翩"的品评范式,将人物特质提炼为精炼称谓,开创文学批评的意象化传统。明清小说通过"号称十万大军"等表述构建叙事悬念,这种虚实相生的修辞技法深刻影响中国古典文学的情节架构。
跨语言对照
播报编辑
英文对应表达"be known as"侧重客观认知,如"Sichuan is known as the Land of Abundance";而"claim to be"则强调主观宣称,需配合语境辨别语义差异 [1]。日语译词「称する」同样具有宣称与实际的双重含义,反映东亚语言对名实关系的共性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