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像教材是通过多媒体技术整合视听资源的数字化教学产品,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磁带、幻灯片等模拟介质为主的配套形态;20世纪80年代后逐步过渡到光盘存储的辅助形态;2010年后形成融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智能融入形态 [1] [3]。电子音像出版社通过构建网络服务平台、开发数字教材产品线等方式推动其数字化转型,形成了覆盖课堂教学、远程教育的应用体系 [2] [5]。该产品通过智能推送与多维交互功能实现个性化学习支持,在"板板通"等智能教学系统中展现出纸笔同屏、实时反馈等技术特征 [4]。
- 产品类型
- 数字教育资源
- 核心技术
- 多媒体技术/智能算法
- 载体演进
- 磁带/光盘→网络平台
- 开发机构
- 电子音像出版社 [2] [5]
结构形态演进
播报编辑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幻灯片、录音带等模拟信号介质为核心,形成视觉/听觉/视听三类电教教材,通过多感官认知提升教学效率 [1] [3]。80年代后光盘载体实现图文与音视频资源整合,但受限于单向传播模式与低交互性。2010年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推动形态革新,形成包含智能诊断、资源推送功能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1]。
教材物理载体呈现"介质轻量化—功能集成化—服务云端化"的演变路径,2012年后部分出版社开始取消实体光盘配套,转为网络增值服务平台提供资源 [5]。
数字化特性
播报编辑
采用XML结构化处理技术实现内容重组,支持知识点关联与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 [5]。音视频素材经过MPEG-4压缩编码与流媒体传输优化,适应不同带宽环境下的在线播放需求。智能算法可分析学习者行为数据,2015年后部分系统已具备自动生成学习报告的能力 [1] [4]。
资源更新机制突破传统出版周期限制,网络平台支持教学内容的动态修订与实时推送。2016年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依托教育信息化云平台,实现教材内容与国家"三通两平台"建设要求的同步对接 [2]。
教学场景应用
播报编辑
课堂教学场景中,通过'板板通'系统实现教师端与学生端的实时笔迹传输,保留原始书写轨迹用于学情分析 [4]。远程教育领域,人卫慕课平台提供医学音像教材的在线学习功能,移动端APP新增虚拟仿真实验模块 [5]。
职业培训场景下,浙江电子音像出版社开发的3D演示系统可还原设备操作流程。系统支持多终端适配,教师可通过触控屏进行三维模型拆解演示 [2]。
出版机构实践
播报编辑
红星电子音像出版社建立教辅产品研发中心,2016年完成新媒体合作项目12项,拓展AR教材新形态 [2]。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2013年启动医学数字教材开发,首创可视化解剖图谱交互功能,支持多层组织结构的动态展示 [5]。
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承担基础教育教材数字化延伸开发任务,建成涵盖K12全学段的教学资源数据库。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通过新华书店渠道推广数字产品,2016年教育信息化产品销售收入占总营收6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