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宪章(1917年~2025-08-04),河南郑州人,豫剧编导与剧目改编核心人物,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的丈夫 [1-3]。历任香玉剧校校长、河南豫剧院剧目组组长等职,主导改编《花木兰》《拷红》等经典剧目,其中1952年《花木兰》获全国戏曲观摩大会优秀表演奖 [2] [5]。提出“古为今用”创作方针,推动豫剧现代化转型,1987年策划设立“香玉杯艺术奖” [2] [7]。
- 出生日期
- 1917年 [1-2]
- 逝世日期
- 2025-08-04 [1]
- 籍 贯
- 河南郑州 [1-2]
- 配 偶
- 常香玉 [1] [3] [9]
- 代表作品
- 《花木兰》《拷红》 [2-3] [5]
- 主要职务
- 香玉剧社副社长 [1-2]
生平与任职
播报编辑
陈宪章1937年就读于河南省立洛阳师范学校期间接触戏剧,后投身豫剧创作。1950年代起历任香玉剧校校长、香玉剧社副社长等职,担任河南豫剧院剧目组组长期间统筹剧目改编工作 [1-2] [9]。1980年代后参与组建河南省豫剧一团,并任香玉杯艺术奖基金会副会长 [1-2]。
艺术成就
播报编辑
1951年抗美援朝期间,陈宪章将京剧《木兰从军》改编为豫剧《花木兰》,强化“国家有难,人人有责”的家国主题,该剧成为香玉剧社全国义演核心剧目 [4-6] [8]。1952年该剧获全国首届戏曲观摩大会优秀表演奖,1956年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为戏曲艺术片 [2] [5]。其创作的现代戏《柳河湾》于1983年进京演出获中央领导好评,1982年曾受习仲勋接见 [2] [7]。
行业贡献
播报编辑
提出“百花齐放”“古为今用”创作方针,推动传统剧目现代化改编 [2] [7]。1987年主持设立“香玉杯艺术奖”,通过评奖机制激励豫剧人才成长,该奖项成为豫剧界重要荣誉体系 [2-3] [9]。任职河南豫剧院期间担任剧目组组长,主导豫剧《花木兰》等经典剧目改编 [2] [6]。
代表剧目
播报编辑
主导改编的经典剧目包括:
- 《花木兰》:1951年改编自京剧《木兰从军》,强化爱国主义叙事,2009年复排版本已演出数百场 [5] [8-9]
- 《拷红》:参与创作改编,对常派表演体系产生影响 [3] [7]
- 《大祭桩》《五世请缨》:突破传统戏曲结构,创新豫剧悲剧美学表达 [2-3]
- 《破洪州》:陈宪章参与创作改编的经典剧目之一 [2] [7]
其作品注重历史题材现实化处理,如在《花木兰》中植入“男女平等”现代意识 [6] [8]。剧目改编常采用“主题先行”策略,通过家国叙事实现戏曲社会教育功能 [4] [7] [9]。
人物经历
播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