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钗是中国古代女性用于固定发髻的双股首饰,其使用可追溯至西汉晚期,与单股簪的主要区别在于形制 [1] [6]。东汉至魏晋时期,金钗流行在高髻顶部成排插戴或采用'挑鬟'式佩戴,敦煌壁画与唐诗均有印证 [1] [4]。唐代金钗常与步摇、花饰搭配,成为华丽头饰体系的核心元素,《簪花仕女图》及"山花插宝髻"等诗句生动展现了其时尚地位 [4-5]。
金钗被赋予深刻文化寓意:分钗象征夫妻离别(陆游、吴文英诗词),鎏金铜钗因'同心'谐音成为爱情信物 [1] [6]。明代金钗工艺达到巅峰,彭州宋代窖藏出土的金钗显示其纹饰精美,且带有工匠铭文(如'张家十分')。南京明墓凤凰形金插饰采用累丝技法,体现高超工艺水平 [1] [7]。此外,金钗在传统医学中被认为具清热解毒功效,部分文化传说还赋予其辟邪功能 [2]。
- 起源时间
- 西汉晚期
- 形制特点
- 双股分叉结构
- 主要材质
- 金、玉、翡翠、珍珠、碧玺、红蓝宝石 [3]
- 工艺巅峰
- 明代累丝技法 [7]
- 文化象征
- 离别信物、富贵吉祥 [1] [6]
- 佩戴群体
- 贵族妇女为主 [6]
历史演变
播报编辑
- 1.起源与普及:双股金钗形制定型于西汉晚期,《释名》记载其"叉也,象叉之形",初期以实用固发为主 [1]。
- 2.东汉至魏晋:假髻盛行推动金钗使用量增加,佩戴方式分两类:高髻顶部密集插戴(汉画像石常见),以及鬓发处斜插的"挑鬟"式(见敦煌莫高窟壁画) [1] [6]。
- 3.唐代发展:高髻流行促使金钗装饰性增强,李静训墓出土的"闹蛾金钗"采用炸珠工艺,与步摇、花钿构成繁复头饰 [6]。《簪花仕女图》中仕女金钗与鲜花、宝石并置,契合唐诗"插枝著高髻"的描写 [4-5]。
形制与工艺
播报编辑
- 结构区分:与单股簪不同,金钗双股设计增强固发稳定性,士庶多用银钗或荆钗,贵族则以金、玉为主 [1] [6]。
- 材质装饰:镂空处常镶嵌翡翠、珍珠、碧玺等宝石,明代彭州窖藏金钗可见缠枝牡丹、凤穿花纹饰 [3] [6-7]。
- 巅峰工艺:明代累丝技法使金钗呈现立体透雕效果,如南京出土凤凰形金插饰(通长22.3厘米),融合炸珠、錾刻等工艺 [7]。
文化寓意
播报编辑
- 1.情感象征:分钗喻示夫妻分离,白居易《长恨歌》'钗留一股合一扇'即用此典;镀金铜钗因谐音'同心'成为定情信物 [1] [6]。
- 2.身份标识:金质与宝石镶嵌彰显阶级地位,《后汉书》记载后妃头饰'黄金龙首衔白珠',而荆钗则为平民象征 [6]。
- 3.民俗功能:部分地域文化赋予金钗辟邪纳祥内涵,传统医学亦认为其具药用价值,但需遵医嘱使用 [2] [6]。
考古与文献
播报编辑
- 汉代陶俑发髻可见钗饰雏形,唐代李静训墓出土金钗证实皇室用度奢华 [6]。
- 元稹《恨妆成》"满头行小梳"与《西京杂记》"黄金步摇"等文献,均侧面反映金钗在古代首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