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宏义(字光大),清代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人,平乡梅花拳创始人。早年习文,明末乱世中弃文从武,融合周易八卦与阴阳五行之理创编梅花拳,因其五势拳法形似梅花而得名 [1] [4] [6] [8]。
清康熙年间,武艺渐成后赴河南开州收蔡光瑞等弟子授拳,后由蔡光瑞北上至平乡县马庄传艺,并迎其定居设场,使梅花拳在邢台民间公开传播 [2-3] [5-6] [11]。晚年定居马庄,逝后其子邹文聚于乾隆年间迁居该地,以平乡为中心将拳术推广至冀、鲁、豫三省。邹氏祖孙四代致力于传承,形成平乡邹氏墓群,碑文载有“支脉相传,受教者十数省”等记载 [3] [7] [11]。所创梅花拳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7] [9-10]。
- 本 名
- 邹宏义
- 字
- 光大
- 所处时代
- 清朝
- 出生地
- 顺德府(今邢台市)
- 职 业
- 武术家
简介
播报编辑
自幼天资聪颖,曾读书数载,文事故重,武备亦不可不习,加上明朝末年世道混乱,家国流离,遂弃文习武,专心武学,刻苦演练,寒暑不辍。邹宏义极具悟性,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拳法,历经数载精心锤炼,创立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独特拳派,取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开放,含先知先觉之意,合先备先用之理,达先发制胜之效,且拳分五势,正合梅花五瓣之形,故取名梅花拳。
其他信息
播报编辑
梅花拳自邹宏义才正式开始在邢台 平乡 民间传播。清康熙年间,邹宏义的文武功法已练至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名声大振,他为了将梅花拳推向社会,便离开寄居地徐州云游到开州(今河南濮阳),先后收蔡光瑞、王西征、孟有德为徒,尽授文功武法。三人艺业学成,便分路传拳授艺。蔡光瑞在开州收韩化礼、孙盘龙后,便北上开道传拳,途经内黄县时,收八里庄杨炳为徒,即后来康熙壬辰年(1712)的武探花。之后继续北上,来到顺德平邑(平乡县)马庄桥(后马庄)收张复为徒。遂在马庄传授武艺,后收徒孙李进德、徐进德、郑玉德。清康熙乙酉年(1705)蔡光瑞命李、徐、郑三人去河南迎请拳师邹宏义,这就是被武林界传为佳话的"三德"请师。邹宏义被请到马庄后,便定居下来,在此设场收徒,传拳授艺,"一时从学门徒不下百人"。自此,梅花拳才正式在民间公开广为传播。一时间,平乡、广宗、南和、威县、巨鹿、鸡泽、曲周、永年、沙河、邢台等县弟子纷纷来马庄拜师学艺。清乾隆九年(1744)邹宏义之子邹文聚思父心切,遂率全家北上寻父,几经辗转:头站南和三关店,二到广宗魏村,魏村无有站脚地,平乡马庄扎根"(《根源经》记载)。邹文聚全家来到马庄时,其父已故去数年,遂在其父墓前祭拜之后,定居在后马庄,秉承父业,专心拳艺,以马庄为中心,把梅花拳推向冀、鲁、豫三省。邹文聚在续写《邹氏家谱》时写到:"于已卯年迁于平邑北十里许,马庄桥,人但知余自南而迁于北,不知余却归还故土也。"其后,邹氏祖孙皆葬于今后马庄村北,即邹氏墓群.邹宏义之孙邹克 (传拳四方不知所归)、邹克让、邹克谐、邹克诚继承祖父遗志,终身职业传授梅花拳。据邹克诚碑文记载:"邹克诚文武双全,以言武略,为国所共宗,足以辅世而强国,以言文教,化周易为神奇,可以测往而知来,支脉相传,渊源有绪,受其教者十数省,被其德者亿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