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批判对象,其本质特征为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建立雇佣劳动关系,形成对劳动者的系统性剥削 [1-3]。该制度的确立以暴力原始积累为历史前提,通过排他性产权制度将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增殖工具 [5-6]。其内在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的根本冲突,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与两极分化 [4] [8]。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证了该制度的历史暂时性,指出其必然被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的发展规律 [2]。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既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总体社会权力架构,又规范引导非公资本在社会主义框架内发挥作用 [1] [7]。
- 定义依据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2] [8]
- 核心矛盾
-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4] [6]
- 历史地位
-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过渡性制度 [7]
- 消亡必然性
- 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 [6]
- 中国实践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性实践 [1] [5]
- 当代特征
- 剥削机制隐形化与矛盾形式更新 [8]
理论定义与核心特征
播报编辑
根据《共产党宣言》的经典论述,资本主义私有制区别于其他私有制形态的本质特征在于:以生产资料垄断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度实现剩余价值剥削的经济关系总和 [2] [5]。其产权制度具有排他性与扩张性,使资本摆脱超经济权力限制形成单纯经济性权利体系 [5] [8]。
马克思揭示该制度的三个维度特征:1)生产资料所有权与实际劳动过程分离;2)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同步发生;3)剩余价值生产成为经济活动的唯一目的 [3-4] [6]。这种生产关系通过股份制等现代形式实现剥削机制国际化,形成全球性不平等交换体系 [4] [8]。
历史发展与内在矛盾
播报编辑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确立经历了暴力原始积累过程,通过圈地运动、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强制分离 [3] [5]。其历史进步性体现在推动生产力社会化发展,创造出远超封建社会的物质财富 [8]。
该制度的根本矛盾表现为: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生产资料的公共占有与资本主义私人垄断之间的不可调和冲突 [4] [6]。这种矛盾周期性导致生产过剩危机,如马克思所述"资本主义外壳就要炸毁" [4]。当代资本主义试图通过福利制度、企业民主管理等手段缓和矛盾,但未改变私有制根基 [8]。
批判理论与制度扬弃
播报编辑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从三个层面展开批判:1)经济层面揭示剩余价值剥削机制;2)政治层面揭露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阶级本质;3)哲学层面批判异化劳动对人的本质扭曲 [4] [6] [8]。胡乐明等学者指出,该制度下资本具有"支配劳动、吸纳创新、转移危机"的三重剥削机制 [5]。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扬弃路径包含历史必然性:1)生产集中达到与私有制外壳不相容的临界点;2)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3)共产主义重建个人所有制实现社会占有与个人发展的统一 [2] [7]。苏联与中国通过不同实践路径验证了这一理论逻辑 [1] [7]。
当代演变与中国实践
播报编辑
21世纪资本主义私有制呈现新特征:1)金融资本主导全球化剥削体系;2)知识产权成为新型垄断工具;3)平台经济重塑雇佣关系形态 [5] [8]。但根本性质未变,2000年数据显示全球1%人口仍掌握46%的财富 [8]。
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通过资本负面清单、反垄断立法等措施,在关键领域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总体社会权力,同时引导非公资本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1] [5]。这种制度创新被实践证明为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性超越 [1]。
理论争鸣与学术视角
播报编辑
学术界围绕该制度存在三个争议焦点:1)股份制是否构成私有制的自我扬弃(蒋学模等学者持否定态度) [5];2)福利国家制度是否改变剥削本质(何自力等论证其维稳功能本质) [8];3)数字经济时代劳动价值论的有效性(多数研究证实剥削机制新形态) [6]。
黄学胜等学者提出双重文明论:既承认资本主义私有制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进步性,又揭露其导致道德异化的历史局限性。这种辩证分析为理解该制度的过渡性特征提供理论依据,佐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 [2]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