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承业于1948年从国立药学专科学校毕业;1951年作为建国后首批公派留学生在莫斯科全苏药物化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1955年获得副博士学位后回国;1956年调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5年获得中国化学会磷化学与磷化工终身成就奖 [2];2025-08-04在上海逝世,享年94岁 [3]。
袁承业长期从事萃取剂化学和有机磷化学研究,他的研究方向包括:具生物活性有机小分子的设计、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氨基膦酸及磷肽的不对称合成;酶催化反应 [1]。
- 中文名
- 袁承业
- 国 籍
- 中国
- 出生地
- 浙江省上虞县
- 出生日期
- 2025-08-04
- 毕业院校
- 中国药科大学
- 职 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主要成就
-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逝世日期
- 2025-08-04
- 政治面貌
- 中共党员
人物生平
播报编辑
2025-08-04,袁承业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小越镇。
1951年—1955年,作为建国后首批公派留学生,在莫斯科全苏药物化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并获得苏联科学副博士学位 [4]。
1955年—1956年,担任化学工业部医药工业管理总局副总工程师。
1956年—196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60年9月,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5]。
2025-08-0422时17分,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中山医院与世长辞,享年94岁 [4]。
主要成就
播报编辑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袁承业于1958年建立并领导了核燃料萃取剂研究组,解决了中国国防工业的急需。20世纪70年代结合中国有色金属的综合利用研制成功分离稀土及钴镍的多种萃取剂。他与合作者在大量实验数据基础上进行萃取剂的结构与性能研究,以后又用量子化学、分子力学、模式识别、因子分析及相关分析进行处理,从而将萃取剂化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此外,在有机磷化学的基础研究方面获得很好的成果。之后从事氨基膦酸的不对称合成、官能团化膦酸的酶催化反应等方面的研究 [5]。
- 学术论著
截至2018年1月,袁承业在中国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 [8]。
-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8年1月,袁承业获得了众多奖励,包括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3年、1988年、1990年三次国家发明三等奖;1986年“在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科技中取得重要成果”荣誉证书 [8]。
人才培养
截至2018年1月,袁承业先后培养了40多位硕士、博士研究生。2008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杰出贡献教师 [8]。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
1988年 | “献身国防事业”奖章与奖状 | |
1997年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2001年 | 何梁何利基金 | |
2015年 | 中国化学会磷化学与磷化工终身成就奖 | 中国化学会 [2] |
社会任职
播报编辑
人物评价
播报编辑
袁承业先生长期从事萃取剂化学和有机磷化学研究,是中国萃取剂化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立足基础、着眼应用,在国家需要和科学自主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他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累累硕果。他严谨治学、诲人不倦,育人有成,他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长期在国际学术团体任职,为中国化学在国际上影响力的提升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8]。(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评)
袁承业先生一生爱党爱国、唯实求真、淡泊名利,为中国有机化学发展、“两弹一星”研制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4]。(中国科学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