菹秸(拼音:zū jiē)是汉语词汇,指用农作物的茎秆编织而成的草席类铺垫物。该词亦作"葅秸",在《史记·封禅书》等古籍中记载古代祭祀时用以陈列祭品 [1] [3]。其构词方式属于"秸"字词汇体系,与"环秸"、"秸莞"等同属描述草编器具的语义网络 [2]。
- 拼 音
- zū jiē [3]
- 注 音
- ㄗㄨ ㄐㄧㄝ [3]
- 词 性
- 名词
- 异体字
- 葅秸、苴秸 [1] [3]
- 出 处
- 《史记·封禅书》 [1] [3]
- 用 途
- 祭祀铺垫 [1] [3]
语义解析
播报编辑
菹秸由"菹"与"秸"复合组成:
- "菹"本义为腌菜,引申指植物茎叶聚集形态 [3]
- "秸"专指农作物脱粒后的茎秆,二字组合后特指以禾秆为原料编织的席状制品 [3]。
历史记载
播报编辑
古代文献中明确记载其祭祀用途:
- 《史记·封禅书》载"席用葅秸",裴骃集解引应劭注"秸为禾稾去皮作席" [1] [3]
- 《汉书·郊祀志》沿用此制,颜师古注进一步说明其作为祭器承托物的功能 [1] [3]。
相关词语
播报编辑
在汉语词汇体系中形成的关联网络:
- 菹酱/菹薪/菹笠:含"菹"字的复合词
- 环秸/秸莞:同属秸制品类词汇 [2]
- 麦秸/豆秸/秫秸:农作物茎秆类基础词汇。
异体辨析
播报编辑
该词存在多种书写形式:
- 葅秸:最早见于《史记》的原始写法 [1] [3]
- 苴秸:《汉书》注疏中使用的变体 [1]
- 菹秸:现代通行的规范词形。三者在《说文解字》体系下因通假关系共存 [1] [3]。
读音演变
播报编辑
音韵系统反映出古今差异:
- 中古音系中"苴"读jū,与"菹"构成声母分化 [1]
- 现代汉语拼音统一规范为zū jiē [3]
- 注音符号标注为ㄗㄨ ㄐㄧㄝ,保留古音痕迹 [3]。
构词特征
播报编辑
典型的名词性偏正结构:
- 前字"菹"限定材质属性
- 后字"秸"明确原料类别
- 整体构成"材质+制品"的命名逻辑。
文化功能
播报编辑
在传统礼制中的特殊性:
- 作为祭祀用具需采用未经染色的原生态秸杆 [1] [3]
- 编织密度需符合古代祭祀用草席的标准 [3]
- 使用后按礼仪规范进行焚化处理 [1]。
现代认知
播报编辑
语言文字规范化的体现:
- 《现代汉语词典》未收录该词
- 专业汉语词典将其作为古语词收录
- 学术研究中作为考察古代农具演变的重要语料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