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褶》是京剧传统骨子老戏,由《遇龙封官》与《失印救火》两折组成。该剧讲述明代书生白简携胭脂宝褶应试途中偶遇明成祖朱棣封官,后在官印遗失事件中与父亲白槐联手智斗奸佞的故事。剧目以须生行当的白口做工为核心表现手段,通过双线叙事展现公案戏的智斗情节 [1]。谭鑫培、马连良等名家均曾演绎该剧,其中马连良融合梆子戏元素改编为完整本戏,成为马派艺术代表作。
- 别 名
- 胭脂宝褶
- 剧 种
- 京剧
- 行 当
- 须生为主
- 改编时间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 代表场次
- 遇龙封官、失印救火
- 叙事结构
- 双线并行 [1]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该剧源自传统老戏《遇龙封官》与《失印救火》,清末经京剧名家谭鑫培在新新舞台演绎白槐角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马连良在富连成科班叶春善传授基础上,吸收梆子戏《烤火下山》艺术元素进行改编,形成完整叙事结构的《胭脂宝褶》。改编后的剧本通过萧长华指导打磨,成为马派保留剧目。
剧情梗概
播报编辑
主线围绕白简展开:携带家传胭脂宝褶赴京应试,夜宿玉龙酒馆时偶遇微服私访的明成祖朱棣,因其才学获封八府巡按。副线聚焦公门书吏白槐:其子白简遗失官印后,父子设计纵火调包智取官印,最终在救火现场使真相大白 [1]。剧中穿插二龙山侠盗公孙伯赠宝、上元节君臣相认等情节,形成"封官—失印—救火"的戏剧冲突链。
艺术特色
播报编辑
表演体系:
- 以须生白口做工为主要表现手段,全剧少有唱段
- 白槐角色通过"警敏老当,忽喜忽忧"的表演层次,塑造公门书吏的世故与机敏
- 朱棣私访时的帝王气度与白简初入仕途的书生气质形成鲜明对比
舞台呈现:
- 角色服饰严格遵循传统规制:朱棣着黄褶子配九龙冠,白槐戴皂隶帽配黪满
- 关键场次运用程式化表演:第九场朱棣"二黄三眼"唱段展现天子威仪,第十二场纵火救火的虚拟场景调度 [1]
叙事结构:
- 采用双线并置手法:白简封官线推进仕途升迁,白槐断案线展现官场智慧 [1]
- 父子相认作为核心转折点,将两条叙事线索收束于"纵火调印"的高潮段落 [1]
演出传承
播报编辑
谭鑫培版本着重刻画白槐的衙门书吏形象,其表演被评价"无一处不合公门身份"。马连良除饰演白槐外,还在改编本中创新塑造朱棣角色,留存有《遇龙封官》剧照。1950年代后,该剧被收录于《京剧剧目考略》等文献,2012年入选《中国京剧像音像集萃》进行数字化保存 [1]。
版本差异
播报编辑
早期谭派版本侧重《失印救火》单折演绎,保留原剧的衙门戏特色。马派改编本扩展叙事时空,增加头尾情节使故事完整。梆子元素主要体现在《烤火下山》桥段的吸收,强化了剧目的市井气息。现存版本中,马连良演出本被公认为标准演出版,2020年汉程网发布的专题资料详细记载了18个角色的行当分类及服饰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