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米是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源自《尚书·益稷》所载古代贵族礼服纹饰,特指衣裳上的白色米形绣文。该纹样位列周代确立的"十二章纹"礼制体系,象征着对农业滋养的尊崇 [2]。郑玄注《尚书》时明确"粉米,白米也",蔡沉进一步阐释其"取其养也"的伦理内涵,成为古代舆服制度中区分爵位等级的重要标识 [1] [3]。
该词在语义演变中衍生出"花粉"的引申义。元代郝经《野蓼》诗句"细蕊亦鲜洁,粉米糅丹素"首次将植物花粉的形态比拟为服饰纹样,清代文学作品中延续了这一修辞传统 [2]。典籍注疏中还存在"粉米为一物或二物"的学术争议,孔颖达引郑玄"粉若粟冰,米若聚米"之说,体现了古代训诂学对词语结构的多元阐释 [1]。
- 拼 音
- fěn mǐ
- 出 处
- 《尚书·益稷》
- 性 质
- 汉语词语
- 象 征
- 农业滋养
- 文化地位
- 十二章纹之一
- 别 称
- 花粉(文学语境)
文献考释
播报编辑
《尚书·益稷》最早记载"藻火粉米"作为帝王礼服纹样,与日、月、星辰等共同构成十二章纹体系 [2]。郑玄注《周礼》时明确:"粉米白米者,衣绣白米,取其养人也",将纹样功能与农耕文明的价值观念相联结 [1] [3]。孔颖达疏解提出"粉若粟冰,米若聚米"的二分解释,认为"粉"指碎米状纹,"米"为整粒米形 [1-2],此说与蔡沉"粉米为一物"的注解形成学术对话 [2]。
文化内涵
播报编辑
在周代舆服制度中,粉米纹专属卿大夫阶层使用,《后汉书·舆服志》规定:"卿备藻火粉米,去日月星辰" [2]。其视觉表征包含三重意涵:
- 物质形态:以白色丝线绣制连续米粒图案,常见于裳部装饰
- 伦理象征:通过米粒造型强调"民以食为天"的治国理念
- 等级标识:区别于天子"日月星辰"、诸侯"山龙华虫"的纹样组合 [1-2]
清乾隆帝衮服实物显示,粉米纹多采用平针绣法,米粒排列呈菱形网格,单粒长度约0.8厘米,通过疏密变化适应不同服饰部位的装饰需求 [1]。
语义衍变
播报编辑
元代文学创作中,"粉米"开始指代植物花粉。郝经《野蓼》"粉米糅丹素"的比喻,将白色花粉与红色花蕊并置,展现了该词的文学性用法 [2]。明清时期,这种用法扩展至:
- 花卉描写:如《广群芳谱》载"玉兰花粉米色"
- 妆容指代:小说中"面上傅粉米"形容女子妆容
- 工艺原料:指代制作胭脂的植物粉末 [3]
训诂学界对此语义变化存在不同解读:王念孙《广雅疏证》主张"粉米本谓粟米,借言花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则认为这是"因形近而讹传"的语言现象 [2]。现代汉语研究中,两类释义均被《汉语大词典》收录,分别标注"古代服饰"与"植物学"应用场景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