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目的论是一种主张现实世界由神或超自然力量有目的地创造和支配的哲学理论 [3] [7]。其起源可追溯至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的“神意安排万物”观点 [3]。该理论在中国汉代经董仲舒发展为完整体系,通过“天人感应”学说将天意与封建伦理制度相结合 [2] [5],而西方经院哲学则将其与基督教神学结合,形成以上帝为终极目的的解释范式 [7]。历史上,王充从唯物主义角度对其进行了批判 [5],马克思从实践哲学角度对其进行了批判 [6]。
- 提出者
- 苏格拉底(古希腊) [3] [7]
- 核心主张
- 神预设世界秩序与目的 [3] [7]
- 主要形式
- 天人感应说、神学历史观 [2-3]
- 历史发展
- 汉代成为官方统治思想 [5]
- 相关学派
- 经院哲学、新儒学 [7] [9]
- 代表人物
- 董仲舒 [2]
理论起源
播报编辑
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首次提出神通过理性设计万物秩序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的伦理规范源于神的智慧安排 [3]。亚里士多德在四因说中提出目的论思想,将‘目的因’视为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7]。
核心观点
播报编辑
- 1.超验性支配:主张历史进程由上帝、天命等神秘力量预先决定,否定事物自主因果性 [1] [3]
- 2.天人关系:董仲舒构建“天人感应”体系,认为天通过阴阳五行展现意志,君主需依天意施政 [2] [5]
- 3.伦理基础:通过阴阳五行学说论证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合理性,认为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取法于天意 [2] [9]
历史演变
播报编辑
- 西方发展
- 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用目的论论证上帝存在,提出受造物与神存在形式相似性 [7-8]
- 司各脱、奥卡姆等逐步剥离自然世界目的论成分,最终由笛卡尔与霍布斯完成机械论转向 [8]
- 中国脉络
- 汉代(公元前2世纪)董仲舒将‘天’视为有意志和目的的最高主宰,通过阴阳五行之‘气’来体现天的意志,构建了服务于封建统治的神学目的论体系 [5] [9]
- 王充以“元气一元论”批判其唯心本质,主张天为自然存在 [5]
哲学批判
播报编辑
- 1.方法论批判:马克思通过偶然性本体论否定黑格尔哲学中的神学目的论残余,强调实践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 [6]
- 2.认识论批判:海德格尔指出世界观时代导致人的主体性膨胀和技术操控世界的危险,主张回归存在论研究 [4]
- 3.逻辑悖论:康德揭示机械论与目的论的二律背反,认为目的论仅作为方法论指导而非本体论依据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