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夷"是汉语中用于指代历史上滇缅地区少数民族群体的统称,其称谓最早见于明代文献。该词在明清时期官修典籍中被广泛使用,如《华夷译语》将"百夷馆"列为专门处理西南边疆民族语言的机构。明代沈德符《野获编》记载了"大百夷""小百夷"等细分称谓,反映了当时中原王朝对西南民族的认知体系 [1]。清代《僰夷译语》等文献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称谓在语言学和民族志研究中的延续使用。
- 拼 音
- bǎi yí [1]
- 注 音
- ㄅㄞˇ ㄧˊ [1]
- 词 性
- 名词
- 出 处
- 明代文献记载 [1]
- 地 域
- 滇缅地区
- 文 献
- 《华夷译语》
词源演变
播报编辑
该词最早源于明代对云南西部至缅甸北部少数民族的泛称,沈德符《野获编》明确指出"百夷即僰夷,以音相近讹称"。滇缅边境的永昌府西南部被称为"小百夷"聚居区,陇川以西则属"大百夷"活动范围 [1]。清代通过《华夷译语》的编纂,将"百夷"作为涵盖傣族等民族的标准称谓。
历史文献记载
播报编辑
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廷设立的"四夷馆"中,"百夷馆"专门负责滇缅民族语言翻译事务。万历十五年(1587年)程本立任云南长官司吏目期间,曾通过文书晓谕平息"百夷"部族动乱。乾隆十三年(1748年),清廷将原"百夷馆"与暹罗、缅甸等馆合并,继续承担西南边疆民族语言编译职能。
语言学特征
播报编辑
故宫博物院藏《僰夷译语》采用傣汉对照形式,包含天文、地理等18个类目,与其他译语的分类体系迥异。丁种本《车里译语》记录了西双版纳傣语词汇,采用汉字注音与释义相结合的方式,反映了清代对"百夷"语言的系统认知。明代"百夷馆"编译的《百夷译语》现存德国柏林国立图书馆,包含杂字、来文等语言材料。
文化用例
播报编辑
明代《敝帚轩剩语》记载了"百夷"中"仆食"群体的特殊习俗:老年人会转化为犬、豕等动物形态,在坟前跪拜使尸体现身并吞噬。这种记载虽带有文化想象成分,但印证了中原文献对"百夷"民俗的记述传统。《程本立》传记中"所部百夷煽诱为逆"的记载,反映了明代边疆治理中"百夷"称谓的实际使用场景。
学术研究价值
播报编辑
现代学者通过分析《华夷译语》不同版本,发现"百夷"相关译语的编纂具有明显地域特征。如雍正年间《猛缅译语》采用汉字反切注音法,与康熙朝《车里译语》的注音系统存在差异,为研究滇西南民族语言演变提供了关键材料。语言学家注意到"百夷"称谓在历代文献中涵盖族群范围的动态变化,其核心区域始终包含今云南德宏、西双版纳等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