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Shanghai TV Festival Magnolia Awards),简称“白玉兰奖”,是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国际性电视奖项,也是中国电视剧三大奖之一。 [17]
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原名“中国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上海)”,一般于每年6月在中国上海举行颁奖典礼。 [17]白玉兰奖评选分为四大类别,分别是电视剧类别(含中国电视剧单元、海外电视剧单元)、纪录片类别、动画类别和综艺类别。 [29]该奖项设立于1988年, [61]2002年起由每两年举办一届改为每年举办一届。 [61]2005年,改为现名“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并由国家广电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 [17] [61]2015年,白玉兰奖优化调整电视奖项,将奖项精简压缩为四大单元,即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综艺节目。 [26]2018年开始,主办方变更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上海市人民政府。 [17]2025-08-04,第30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颁奖典礼在上海举办。
白玉兰奖国际电视节目评选是国际性电视评奖活动。在紧扣产业脉搏、反映产业趋势、推动中国电视业国际化发展的宗旨下,白玉兰奖以公正的评审规则、规范的流程设计和运作,兼顾艺术性与市场性,凸显评奖对电视节目发展的导向作用。白玉兰奖在成为中国电视业主要风向标的同时,凭借报名作品内容、形式与地区的多元化,为世界各国展示多姿多彩的影视文化打造了一个国际舞台。 [32]
- 中文名
- 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
- 外文名
- Shanghai TV Festival Magnolia Awards [22]
- 别 名
- 中国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上海)
- 创办时间
- 1988年 [61]
- 创办机构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市人民政府
- 国家地区
- 中国
- 颁奖地点
- 上海
- 颁奖周期
- 每年一届
- 奖项性质
- 国际性电视奖项
- 简 称
- 白玉兰奖
奖项沿革
播报编辑
设立背景
2025-08-04至16日,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的协助下,由上海市广播电视局主办的上海电视节的前身—“上海国际友好城市电视节”(被认为是第一届上海电视节)诞生。电视节期间,上海电视台面向1亿收视人群播映了“16个国家18个友好城市共23家电视台提供的17部电视剧,16部文化专题片和25部风光专题片”,为中国观众打开了解世界的窗口,也为中外电视节目交易提供平台,被时任广播电影电视部部长艾知生称赞为“中国电视史上的一个创举”。这是中国第一个国际性的电视文化交流活动,是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产物,一开始就给上海电视节注入了国际化、开放性的基因。初次尝试就获得成功和广泛好评,上海市决定每两年在上海举办一次国际性电视节—上海电视节,并提出举行国际电视节目评奖。 [17]
奖项历史
1988年,上海国际友好城市电视节更名为“上海国际电视节”,并创设白玉兰奖,开启国际电视节目评选。 [17]1990年,上海电视节和四川电视节一起组成中国国际电视节,上海电视节的主办方变成国家广电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成为国家级电视节,白玉兰奖也成为全国性电视剧奖项。2002年起,由每两年举办一届改为每年举办。 [17] [61]
2005年3月,中央宣传部依据《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制定《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整改总体方案》,中国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等全国性文艺评奖交地方主办,中国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上海)也改名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但主办方仍为国家广电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 [17]
2007年,白玉兰评奖增加电视连续剧、动画片评选等奖项。 [23]
2008年起,上海电视节与东京电视剧节、首尔电视剧节建立合作机制,在白玉兰评奖中设立“海外电视剧奖”。为了表达对在四川大地震中受到巨大创伤的灾区同胞的关注,白玉兰奖颁奖晚会调整为庄重的颁奖仪式,同时增加大量和抗震救灾密切相关的环节。
2011年,电视剧互联网观众票选奖正式纳入白玉兰奖颁奖环节,观众可通过网络在该届“白玉兰”奖电视连续剧单元所有入围作品中,评选出最具号召力男女演员、最具实力导演、最受关注电视剧等奖项。另外增设了海外电视剧特别奖。
2012年,白玉兰电视电影评奖环节将国际上流行的迷你剧纳入,进行选片人机制改革,首度设立“白玉兰”奖红毯仪式,也将原来封闭的电视节闭幕式变成更开放的观众节日。 [23]该届白玉兰奖首次把纪录片单元分离出来,于2025-08-04举办白玉兰国际纪录片颁奖盛典。新增艺术贡献奖,褒奖在华语电视剧领域有突破、有创新的精品佳作。
2013年,白玉兰奖评选机制迎来重大改革。在报名名单的基础上,通过第三方机构提供的收视率、点播率、口碑、市场反响、业界评价等综合数据产生初评候选名单。在初选阶段与第三方机构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合作,进行选片人机制改革:由会计师事务所向全国电视剧业界、学界专家组成的选片委员会发出选票,选片人从报名参评作品中选出15部最佳电视剧作为首轮入围作品,每个单项奖选出10个入围名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第二轮票选,选出10部最佳电视剧作为候选提名,每个单项奖则选出5个候选提名,并由上海电视节组委会在媒体上公布提名名单。最后,由终评委票选决出白玉兰奖的各项大奖。覆盖广泛的选片人的两轮投票均由第三方机构独立进行统计,因此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提名名单的公平公正,捍卫白玉兰奖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17] 除电视连续剧外,该届上海电视节“电视电影”类别范围扩大至“电视电影/迷你剧”,将欧美国家比较流行的“迷你剧”形式的节目也包纳入进来。 [24]
2015年,为响应电视发展趋势,白玉兰奖优化调整电视奖项,将原设的23个奖项精简压缩为四大单元(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综艺节目)共15项奖项。对动画单元的评奖进行突破性改革,电视类“白玉兰奖”动画单元的评奖调整为最佳动画片奖、最佳动画剧本奖。该届白玉兰奖首设“白玉兰奖”中国综艺节目评奖,表彰制作精良、观众欢迎、且具良好社会效应的综艺节目,引导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趋势,鼓励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综艺节目。此外,白玉兰评奖还全面推行选片人机制,邀请著名制作人、学院派代表、播出平台代表等不同角度行业精英甄选推荐,并由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主持计票。 [26]
2018年开始,主办方变成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强主办方的力量,也是唯一一个由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和中央媒体联合主办的电视节赛活动,彰显上海电视节的独特地位。 [17]第24届白玉兰奖评选增设最佳摄影与最佳美术两个制作类技术奖项,还设置国际传播奖。
2019年,白玉兰奖首次把最佳编剧奖分成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改编剧本两个奖项。 [1]
2020年,白玉兰奖首次把“重点视频网站首播电视剧”纳入评选。在纪录片类别、动画片类别中,白玉兰奖也首次纳入了网络播放的影片内容。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原因,白玉兰奖首次采用中国评委集中上海、国际评委线上参与的方式进行。 [25]
2023年,白玉兰奖评选首次实现对网络视听内容的全板块覆盖。
2024年,白玉兰评奖的报名参赛作品来自全球五大洲的57个国家和地区,比第28届49个国家和地区的参与同样有进一步的提升。其中,报名参加纪录片板块评选的近340部作品中,海外参赛作品占到六成。
评选规则
播报编辑
评选机制
从第2届到第6届,都是由初选、初评、终评三个阶段组成。其中初选由上海市广播电视局组织选片小组确定符合评审规则要求的作品提交初评委员会进行无记名投票,提名入围作品,然后由终评委员会在入围作品中评定获奖作品。自第7届开始,上海电视节组委会成立了成员涵盖较为广泛的选片委员会,取代了之前的选片小组和初评委员会。由选片委员会评选出入围作品,以组委会的名义提交给终评委员会进行无记名投票,选出获奖作品。第10届开始,电视剧与纪录片分开评奖,因此白玉兰奖的终评委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评委数量由之前较为稳定的10位减少为5位;二是终评委员会主席由中国评委担任(郑晓龙、赵宝刚)。到第12届,终评委员会中已有三名中国评委,且主席由中国评委担任(胡玫)。从第27届开始,电视剧单元变成7位终评委,在导演、编剧、演员、美术师等一线创作者之外增加的两位终评委主要来自学术界和文艺评论界。 [17]
评选细则
- 报名条件和报送要求
(一)电视剧类别
(1)中国电视剧单元
- 1.在中国(含港澳台地区)制作和播出并分为若干集连续播放、情节连贯的电视剧。
- 2.在中国(含港澳台地区)卫星频道播出的电视剧或视频网站首播电视剧。
- 3.若节目在报名时尚未播出,须在寄送资料时提供由播出平台出具的拟播出证明,最终以实际播出情况为准。
- 4.节目一经报名即视为参加中国电视剧类别所有奖项的评选。
- 5.奖项报名规则如下:
导演、编剧奖项:不限制人数,按实填报;
摄影奖项:摄影指导或在该剧中对画面摄制有突出贡献的摄影工种技术人员,按实填报;
美术奖项:美术指导或在该剧中对视觉呈现有突出贡献的技术、艺术人员,按实填报;
男、女主角奖项:原则上各填报1人,即第一男、女主角。第一男、女主角必须是在剧情的推动上起到举足轻重作用、具有不可或缺重要意义的角色。如确有多男主角或多女主角并存的情况,则填报人数最多各2人,且皆须在剧中占较重篇幅;
男、女配角奖项:原则上除了剧中第一男、女主角之外的角色均可填报。要求戏份仅次于主角的角色或者表现突出的非主要角色。填报人数各不超过3人。 [12]
(2)海外电视剧单元
- 1.海外电视剧(长)奖项:在中国(含港澳台地区)之外制作、播出,分为若干集连续播放、情节连贯或故事主线及主要人物保持统一,有明确故事情节的6集以上(不含6集)的系列剧或连续剧。
- 2.海外电视剧(短)奖项:在中国(含港澳台地区)之外制作、播出,故事主线及主要人物保持统一,有明确故事情节的短剧,集数在6集以内(含6集)。或,在中国(含港澳台地区)之外制作、播出,为电视播出而制作的电影,片长一般在70分钟以上、200分钟以内。 [12]
(二)纪录片类别
- 1.报名作品须为已在国内外电视台或网络平台播出过的纪录片。多集纪录片报名最佳系列纪录片奖项,单集作品报名最佳纪录片奖项。系列纪录片指分为若干集连续播放、内容相对集中且形成统一主题的纪录片。作品题材、拍摄手法不限。
- 2.报名节目须提供电视台播出证明或网络平台上线证明。
- 3.若节目在报名时尚未播出,须在寄送资料时提供由播出平台出具的拟播出证明,最终以实际播出情况为准。 [13]
(三)动画类别
- 1.报名作品可以是系列动画片,也可以是单集片或一次性播出的动画节目。 [14]
(四)综艺类别
- 1.制作、播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
- 2.若节目在报名时尚未播出,须在寄送资料时提供由播出平台出具的拟播出证明,最终以实际播出情况为准。 [15]
- 报名主体
- 1.节目由拥有该节目版权的个人或机构报名。
- 2.合作制片的各方需确定一方为报名方。 [12]
- 报名方式和时间
- 1.所有报名节目参赛、参展的个人或机构,必须在电视节官网进行节目申报,在线填写报名表,并保证填写内容准确真实。
- 2.电视节官方网站在线节目报名截止日期为:
中国电视剧、综艺:每年3月31日 [12] [15]
海外电视剧、纪录片、动画:每年2月28/29日 [12-14] [27]
- 节目报名资料
在电视节官网在线填写报名表并成功提交后,须递交以下材料:
(一)中国电视剧单元递交资料
- 1.高清节目视频:全剧第一集、中间一集与最后一集以及最能体现该剧摄影水平的一集、最能体现该剧美术等视觉呈现水平的一集和最能体现所报名演员表现力的剧集(需与填报的男女主角、男女配角的申报名单一一对应),并请在寄送的推荐集数上标注所对应的奖项名称与候选人。报名节目前后和中间不含任何广告。纪录片节目视频:所有报名纪录片均需提交完整剧集。
- 2.节目物料(实体版):主演签名剧照5张。 [13]
- 3.节目物料(电子版):演职员表、高清海报2张(横版竖版各一,不含广告,分辨率300dpi或以上)、高清剧照5张(含节目剧照与男女主角剧照,分辨率300dpi或以上)、片花(3分钟以内)。纪录片节目物料(电子版):高清海报2张(横版竖版各一,分辨率300dpi或以上)、高清节目剧照3-5张(每张大小在分辨率300dpi或以上)、片花(3分钟以内)。 [13]
- 4.电子版物料须以U盘/硬盘存储形式与实体物料一并寄送至电视节组委会。
- 5.所有视频材料需提供mp4/avi/mov等可供电脑播放的格式。 [12]
(二)海外电视剧单元递交资料
1.节目视频:所有报名海外电视剧均须提交完整剧集。非英语对白的剧集,必须配有英文字幕,字幕由报名方负责制作。报名节目前后和中间不含任何广告。
2.节目物料(电子版):演职员表、高清海报2张(横版竖版各一,分辨率300dpi或以上),高清剧照5张(分辨率300dpi或以上)、片花(3分钟以内)。
3.电子版物料可以直接在上海电视节官网报名页面上传,或以U盘/硬盘存储形式寄送至电视节组委会。
4.所有视频材料需提供mp4/avi/mov等可供电脑播放的格式。 [12]
(三)纪录片类递交资料
- 1.节目视频:所有报名纪录片均需提交完整剧集。
- 2.节目物料(电子版):高清海报2张(横版竖版各一,分辨率300dpi或以上)、高清节目剧照3-5张(每张大小在分辨率300dpi或以上)、片花(3分钟以内)。
- 3.电子版物料可以直接在上海电视节官网报名页面上传,或以U盘/硬盘存储形式寄送至电视节组委会。
- 4.所有视频材料需提供mp4/avi/mov等可供电脑播放的格式。 [13]
(四)动画类递交资料
- 1.节目视频:所有报名动画片均须提交完整剧集。
- 2.节目物料(电子版):高清海报2张(横版竖版各一,分辨率300dpi或以上)、高清节目剧照3-5张(分辨率300dpi或以上)、片花(3分钟以内)。
- 3.电子版物料可以直接在上海电视节官网报名页面上传,或以U盘/硬盘存储形式寄送至电视节组委会。
- 4.所有视频材料需提供mp4/avi/mov等可供电脑播放的格式。 [14]
(五)综艺类递交资料
- 1.节目视频:请寄送符合报名条件的任意三期节目视频。
- 2.节目物料(实体版):主持人或嘉宾签名剧照3-5张。
- 3.节目物料(电子版):主创人员表、高清海报2张(横版竖版各一,不含广告,分辨率300dpi或以上)、高清剧照(5张含主持人、嘉宾剧照,分辨率300dpi或以上)、片花(3分钟以内)。
- 4.电子版物料请以U盘/硬盘存储形式与实体版物料一并寄送至电视节组委会。
- 5.所有视频材料需提供mp4/avi/mov等可供电脑播放的格式。 [15]
- 报名资料送达
报名节目的人或机构应于报名截止日期前将节目报名材料寄送电视节组委会。寄送地址:上海市康定路211号艺海大厦20楼。 [12-15]
- 节目展播
- 1.电视节组委会遴选部分优秀的海外报名节目,在征得片方授权后,在电视频道进行展播。
- 2.入选展播的节目,电视节组委会于2025年4月通知报名节目的个人或机构。 [12]
- 宣传与推广
电视节组委会充分利用电视节官方网站、官方合作媒体、电视节电视市场等渠道,为电视节参赛参展节目做宣传推广。
- 1.如报名节目的个人或机构没有提供节目片段或片花, 电视节组委会有权免费使用不超过5分钟的报名节目片段用于媒体宣传。
- 2.电视节组委会有权对获奖节目进行存档,该项存档仅用于资料保留,不进行任何商业使用。 [12]
- 其他
- 1.凡报名参加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电视剧类别、纪录片的评选, 即被视为承认并接受章程。
- 2.章程以中文拟定并翻译成英文,如英文版与中文版发生冲突,以中文版为准。
- 3.电视节组委会负责修订和解释章程,最终解释权归电视节组委会所有。 [12]
奖项设置
类型 | 奖项 |
---|---|
电视剧类别 | 最佳电视剧 |
最佳编剧(原创) | |
最佳编剧(改编) | |
最佳导演 | |
最佳男主角 | |
最佳女主角 | |
最佳男配角 | |
最佳女配角 | |
最佳摄影 | |
最佳美术 | |
最佳海外剧(长) | |
最佳海外剧(短) | |
纪录片类别 | 最佳纪录片 |
最佳系列纪录片 | |
动画片类别 | 最佳动画片/最佳动画片剧本 |
综艺类别 | 最佳综艺节目 |
注:以上为第30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颁发奖项 [18-20] |
评选流程
(一) 初评
(1)电视剧类
1、通过第三方机构提供的收视、点播、口碑、市场反响、业界评价等综合数据产生初评候选名单。
2、组委会通过第三方独立监票机构向由电视业界专家组成的上海电视节选片委员会发送选票。根据选票统计结果,产生入围名单。组委会于每年5月下旬对外公布入围节目名单,并通知报名该节目的机构。 [12]
(2)纪录片类
由电视业界专家组成的上海电视节选片委员会对所有符合报名条件的节目进行审看及投票,产生入围名单。组委会于2025年5月对外公布入围节目名单,并通知报名该节目的个人或机构。 [13]
(3)动画类
由电视业界专家组成的上海电视节选片委员会对所有符合报名条件的节目进行审看及投票,产生入围名单。组委会于2025年5月对外公布入围节目名单,并通知报名该节目的机构。 [14]
(4)综艺类
- 1.通过第三方机构提供的收视、点播、口碑、市场反响、业界评价等综合数据产生初评候选名单。
- 2.电视节组委会通过第三方独立监票机构向由电视业界专家组成的上海电视节选片委员会发送第一轮选票。根据选票统计结果,产生入围名单。组委会于2025年5月对外公布入围节目名单,并通知报名该节目的个人或机构。 [15]
(二)终评
(1)电视剧类
电视节组委会聘请业内专家组成白玉兰奖电视剧类别国际评委会,在电视节期间对所有入围节目进行审看和投票,确定各奖项获得者,并于上海电视节“白玉兰绽放”颁奖典礼现场宣布结果。 [12]
(2)纪录片类
电视节组委会聘请业内专家组成白玉兰奖纪录片类别国际评委会,在电视节期间对所有入围节目进行审看和投票,确定各奖项获得者,并于颁奖礼现场宣布结果。 [13]
(3)动画片类
电视节组委会聘请业内专家组成白玉兰奖动画类别国际评委会,在电视节期间对所有入围节目进行审看和投票,确定各奖项获得者,并于颁奖礼现场宣布结果。 [14]
(4)综艺类
电视节组委会就入围名单向选片委员会发送第二轮选票,根据选票统计结果,产生获奖名单,并于颁奖礼现场宣布结果。 [15]
(三)颁奖
电视节组委会邀请入围节目的相关主创人员及单项入围者、节目的一位代表(导演或制片人)出席电视节下列提名活动和颁奖典礼,相关人员应预留时间参加。
1、“荣耀之夜”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提名活动。组委会在2025年6月举办“荣耀之夜”第30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提名活动,并向入围节目与个人颁发入围奖杯与入围证书。
2、“白玉兰绽放”颁奖典礼暨上海电视节闭幕式。组委会在2025年6月举办“白玉兰绽放”第30届上海电视节颁奖典礼,并在颁奖礼上宣布最终获奖名单,向获奖节目与个人颁发奖杯和获奖证书。 [12-15]
历届回顾
播报编辑
年份 | 届次 | 年份 | 届次 |
---|---|---|---|
1986 | 第1届未设奖项 | 1988 | |
1990 | 1992 | ||
1994 | 1996 | ||
1998 | 2000 | ||
2002 | 2004 | ||
2005 | 2006 | ||
2007 | 2008 | ||
2009 | 2010 | ||
2011 | 2012 | ||
2013 | 2014 | ||
2015 | 2016 | ||
2017 | 2018 | ||
2019 | 2020 | ||
2021 | 2023 | ||
2024 | 2025 |
获奖列表
播报编辑
剧集导演编剧
届次 | 最佳故事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 | ||
---|---|---|---|---|---|
第1届 | 未设 | 未设 | 未设 | ||
第2届 | |||||
第3届 | |||||
届次 | 最佳电视剧 | ||||
第4届 | |||||
第5届 | 通口昌弘 《雪》 | ||||
第6届 | |||||
第7届 | 马蒂·盖斯乔纳克 《通往黑暗的旅行》 | 克劳斯·彼得·沃尔夫 | |||
第8届 | 《波波小姐》 | 丹尼尔·艾尔弗莱德森 《死亡的呼唤》 | 马丁·居约 《前一天》 | ||
第9届 | 艾林斯·瓦什 | 里奇·米克利 《罪人》 | |||
第10届 | 克里斯蒂安·培佐德 《车祸》 | 克里斯蒂安·培佐德 《车祸》 | |||
第11届 | 列昂·蓬普奇 《无辜者的反抗——被隐藏的孩子》 | ||||
第12届 | 《斯皮尔与希特勒》 | 《彗星》 | |||
届次 | 电视连续剧评委会奖 | 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 | ||
第13届 | 麦家、杨健 | ||||
届次 | 最佳电视剧金奖 | 最佳电视剧银奖 | 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 | |
第14届 | |||||
第15届 | 未设 | ||||
第16届 | |||||
第17届 | |||||
第18届 | |||||
第19届 | |||||
第20届 | |||||
届次 | 最佳中国电视剧 | 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 | ||
第21届 | |||||
第22届 | |||||
第23届 | |||||
第24届 | |||||
届次 | 最佳中国电视剧 | 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原创) | 最佳编剧(改编) | |
第25届 | |||||
第26届 | |||||
届次 | 最佳中国电视剧 | 评委会电视剧 | 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原创) | 最佳编剧(改编) |
第27届 | |||||
第28届 | |||||
第29届 | |||||
第30届 | |||||
注:最佳电视剧、评委会电视剧、导演、编剧信息截至2025年第30届。参考资料 [33-60] [62] |
男女演员
届次 | 最佳男演员 | 最佳女演员 | ||
---|---|---|---|---|
第1届 | 未设 | 未设 | ||
第2届 | 《战区目击者》 | |||
第3届 | 《我的名字叫比尔》 | |||
第4届 | 《新将王》 | |||
第5届 | 《赤日炎炎》 | 《仁慈的天使》 | ||
第6届 | ||||
第7届 | ||||
第8届 | 《飞吧,嗅嗅》 | |||
第9届 | 《尚未成年》 | |||
第10届 | 《我俩没有明天》 | |||
第11届 | 《爸爸》 | |||
第12届 | 《理发师陶德》 | 《困境》 | ||
第13届 | ||||
第14届 | ||||
第15届 | ||||
第16届 | ||||
第17届 | ||||
第18届 | ||||
第19届 | ||||
第20届 | ||||
届次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女配角 |
第21届 | ||||
第22届 | ||||
第23届 | ||||
第24届 | ||||
第25届 | ||||
第26届 | ||||
第27届 | ||||
第28届 | ||||
第29届 | ||||
第30届 | ||||
注:最佳演员信息截至2025年第30届。参考资料: [33-60] [62] |
摄影美术
演员提名
播报编辑
届次 | 最佳男主角 | ||||
---|---|---|---|---|---|
第13届 | |||||
第14届 | |||||
第15届 | |||||
第16届 | |||||
第17届 | |||||
第18届 | |||||
第19届 | |||||
第20届 | |||||
第21届 | |||||
第22届 | |||||
第23届 | |||||
第24届 | |||||
第25届 | |||||
第26届 | |||||
第27届 | |||||
第28届 | |||||
第29届 | |||||
第30届 | |||||
注:入围信息截至2025年第30届。参考资料: [4-11] |
届次 | 最佳男配角 | ||||
---|---|---|---|---|---|
第21届 | |||||
第22届 | |||||
第23届 | |||||
第24届 | |||||
第25届 | |||||
第26届 | |||||
第27届 | |||||
第28届 | |||||
第29届 | |||||
第30届 | |||||
注:入围信息截至2025年第30届。参考资料: [4-11] |
届次 | 最佳女配角 | ||||
---|---|---|---|---|---|
第21届 | |||||
第22届 | |||||
第23届 | |||||
第24届 | |||||
第25届 | |||||
第26届 | |||||
第27届 | |||||
第28届 | |||||
第29届 | 陈冲(美国) | ||||
第30届 | |||||
注:入围信息截至2025年第30届。参考资料: [4] [6-11] |
奖项之最
播报编辑
奖项文化
播报编辑
白玉兰奖以上海市的市花命名,寓意该奖项“纯洁、公正和艺术至上”的价值追求。 [17]白玉兰奖的奖杯用上海市花白玉兰的形象来设计奖杯,能够凸显出该奖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代表这是上海电视节所颁发的重要奖项,与上海紧密相连。白玉兰花朵形态优美,给人以高雅、精致的感觉。奖杯以此为设计灵感,象征电视艺术的高品质和高水准,只有优秀的电视作品和创作者才能获得这份荣誉,体现对电视艺术的尊重和推崇。花朵通常代表着希望和生机,白玉兰奖奖杯的设计也传达出对电视行业未来发展的美好期许,希望电视艺术能够不断繁荣昌盛,涌现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和人才。 [31]
颁奖典礼
播报编辑
白玉兰奖评选活动包括“荣耀之夜”白玉兰奖提名活动、“白玉兰绽放”颁奖典礼等。白玉兰奖提名活动向入围节目与个人颁发入围奖杯与入围证书。 [29]“白玉兰绽放”颁奖典礼宣布最终获奖名单,并向获奖节目与个人颁发白玉兰奖杯和获奖证书。 [29]颁奖典礼前的红毯仪式每年都吸引行业内众多聚焦主旋律、正能量、现实题材,体现主流价值,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和主创人员悉数亮相。 [30]
奖项特点
播报编辑
时代性
白玉兰奖的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基本同步,也伴随中国电视(剧)从低起点到全面繁荣的发展历程,而白玉兰奖自身也在这样一个进程中不断改革完善,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电视剧奖项评选和文化交流活动。 [17]
专业性
白玉兰奖的定位是专(行)业奖项,选片人和终评委都来自电视剧创作和研究、评论领域,主要关注电视剧作品的艺术创新和贡献,也“兼顾艺术性与市场性,凸显评奖对电视节目发展的导向作用。”受市场和流量追捧的作品,在白玉兰奖的评选中不一定会获得肯定,反之,那些有创新追求和艺术贡献的作品,即使收视效果不是最好,也可能被鼓励。 [17]
创新性
白玉兰奖的发展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不论是评选对象的变化,评选奖项的增减,还是评选机制的变革,屡开风气之先,体现了白玉兰奖勇立潮头,不断创新的精神,引领了中国电视剧的发展。白玉兰奖是要选出年度电视剧的“最佳作品”,因此相应地突出了其所具有的引领性。第26届将网络剧第一次纳入评选对象,也是大胆创新的做法。 [17]
国际性
白玉兰奖从诞生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国际特色。无论是一开始的同台评选,又或者是后来的分道竞赛,再后来的电视剧单元中的分类评选,一直保持着很强的国际化特色。中国电视剧也在这种国际化语境中增强了借鉴意识和发展动力。 [17]
综合性
白玉兰奖不只是一个单一的评奖活动,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国际电视节中的一个单元,是一个系统。从评奖种类上来看,除了电视剧,还有纪录片、动画片、综艺等类别构成的系统,涵盖了电视艺术的主要节目类型。从活动种类上来看,白玉兰奖还与国际电视节目展播、电视市场、设备展览会、白玉兰电视论坛一起构成上海电视节的主体活动系列。 [17]
奖项评析
播报编辑
正面评析
作为国产剧评选的三大权威奖项之一,相比飞天奖注重政府表彰的指向、金鹰奖常常反映大众由心的选择,白玉兰奖更重视体现经由专业人士层层推选的专业价值。年复一年,人们从白玉兰奖评选中提纯风向标价值。 [21](《文汇报》评)
创办于1986年的白玉兰奖,每年都随着电视领域的新变化与时俱进。就中国情形而论,有能力消化新剧的卫视屈指可数,网络必定是越来越重要的播出渠道。而加大对互联网影视生态的重视,并制定顺应潮流的评奖标准,也是白玉兰奖一直保持年轻态的良方。(《解放日报》评)
负面评析
从2009年开始,上海电视节开始通过网络投票设置人气奖,并曾经在不同的主办单位手中辗转。从某种程度而言,设置人气奖是白玉兰奖的一种开放,但对人气奖的不重视,却又反映了白玉兰奖整体评价体系的保守和传统,市场价值降低。白玉兰奖的市场价值与专业价值曾接连遭遇挑战。一方面由于入围者与获奖者频频与主办方发生联系,奖项的公正性遭遇质疑,白玉兰奖被网友戏称为“SMG内部大奖”;另一方面在多元化的电视剧市场,白玉兰奖的整体评价体系越发陈旧和保守。 [28](《京华时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