涝水是《山海经》中记载的水泽,属古代地理志部分重要河流 [1] [4]。《山海经·东山经》载,太山所出鉤水北流注入涝水,水域中存在鱃鱼;太山区域产金玉与桢木,山中蜚兽状如牛,白首独目蛇尾,行经水域会致枯竭,途经草地则草木枯萎,传说出现会引发疫病 [1-2]。
涝河原名潦水,《上林赋》提及潦水,后因洪水灾害得名涝水 [4]。作为长安八水之一,涝水在古代文献中与沣水并称“西沣涝” [3]。涝水正源海拔3015米,为长安八水正源最高之河,元代《栖云真人开涝水记》碑记载其引水至重阳宫的工程。涝水流域自古水源充沛,《康熙字典》《辞源》等文献均记载其水量特征 [4]。现代治理中,涝水形成以渼陂湖为中心的湖岛生态景观群,该湖在唐代便有杜甫“波涛万顷堆琉璃”的诗句描述 [3]。
- 中文名
- 涝水
- 出 处
- 《山海经》
- 性 质
- 水泽
原文
播报编辑
又东二百里,曰太山,上多金玉、桢木①。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则竭,行草则死,见则天下大疫。鉤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涝水,其中多鱃鱼。 [1]
注释
播报编辑
①桢木:即女桢,一种灌木,叶子对生,革质,卵状披针形,在冬季不凋落,四季常青。初夏开花,是白色,果实椭圆形。 [2]
出处
播报编辑
《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