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长望(2025-08-04—2025-08-04),湖北武汉人,祖籍黄冈阳逻涂家岭(今属武汉新洲),中国共产党党员,气象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央气象局局长。 [2] [4] [13] [36]
涂长望1929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1932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获气象学硕士学位 [2];1934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研究员;1939年任教于浙江大学;1942年任教于中央大学;1949年12月任中央军委气象局局长;1954年8月—1962年任中央气象局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25-08-04逝世,享年56岁。 [1] [7]
涂长望长期从事长期预报、农业气候、霜冻预测、长江水文预测、气候与人体健康、气候与河川水文关系等气象领域的研究工作。 [1]
- 中文名
- 涂长望
- 国 籍
- 中国
- 出生地
- 湖北武汉
- 出生日期
- 2025-08-04
人物生平
播报编辑
1913年,入读于教会小学。
1925年,考入华中大学。
1926年,转入上海沪江大学科学系。
1929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 [2]
1930年,考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研读经济地理。
1931年9月,转入帝国理工研究院,毕业获硕士学位。
1932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获气象学硕士学位 [2]
1939年,任教于浙江大学。
1942年,任教于中央大学。
1949年12月,任中央军委气象局局长。
1954年8月—1962年,任中央气象局局长。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25-08-04,因病逝世,享年56岁。 [1] [7]
主要成就
播报编辑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涂长望长期从事气象科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中国气团和锋面、中国气候和东亚环流研究和应用等领域;重视基础观测,为建设中国气象台站网做出了贡献;按照中央“分区建设,集中领导”的原则,在各大军区成立了气象处,在各省军区成立了气象科,在迫切需要气象工作配合的特种兵部队成立了中央和军区的气象科或气象室,在民航局成立了气象室。在各省、市、自治区成立了气象局和气象台;重视气象业务发展,提出了改进专区台预报方法的思路,发展成为中国地区分析预报方法,统一了中国的观测技术和制度,发展科研和灾害性天气预报业务,推动人工影响局部天气的试验研究,倡导发展中国气象卫星;在他的倡议和领导下,气象局与有关大学和科研单位成立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和联合气象资料室,发展天气预报,以及对民航、海运、渔业、盐业、农业、林业、水利、厂矿和铁道的危险天气的预报,谋划海洋、环保、水文、地震等气象业务。 [4]
- 学术论著
截至2018年12月,涂长望在《气象软科学》《科学通报》《应用物理通讯(applied physics letters)》《应用物理学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Physical Review B》等期刊上共发文20余篇 [35],涂长望代表论著有《中国气候区域》《我国低气压之成因与来源》《大气运行与世界气温之关系》《中国天气与世界大气的浪动及其长期预告中国夏季旱涝的应用》《中国之气团》《关于二十一世纪气候变暖问题》等。
- 学术交流
时间 | 学术活动名称 | 举办地 |
---|---|---|
1935年4月 | 中国气象学会会议 [24] | 南京 |
1947年 | 科学与人类福利大会 [1] | 伦敦 |
1949年 | 中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 [17] | 北京 |
1951年 | 全国气象会议 [7] | 北京 |
1956年 | 五国气象水文会议 [9] | |
1958年 | 全国气象会议 [7] | 桂林 |
- 科研奖励
获奖时间 | 奖励名称 |
---|---|
1939年 | 教育部学术成就乙等奖 [17] |
1943年 | 中华文化基金会天文气象地理特等奖 [17] |
人才培养
- 院系建设
- 讲授课程
1935年,涂长望借聘到清华大学地理系任教 [7],讲授《气候学》等课程。 [25]
- 教学方法
涂长望每次课前都认真备课,修改讲稿,充实最新的教学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研究加以评论,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新颖,有独到见解。在教学中举一反三,他讲课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重视基本概念。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用天气学理论来预测中国的旱涝灾害,规定学生做定时气象预测,试做单站天气预报,以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 [7]
- 延揽人才
气象事业创办之初,缺乏高级气象人才。涂长望写信给港澳及海外留学、工作的学生和朋友,动员他们归来为中国服务;还动员在中国国内非气象岗位上的学生回到气象岗位工作。在涂长望的感召下,一批气象人才返回中国或回到气象岗位,在创建和发展中国气象事业中,发挥他们的专长,为共和国建立了功勋。 [4]
- 指导学生
涂长望为气象事业的发展造就了一批专家和骨干,如气象学家叶笃正院士,气象学家谢义炳院士,地理学家施雅风院士,物理海洋学家毛汉礼教授,遥感地学专家陈述彭院士,气象学家黄士松教授,理论气象学家郭晓岚教授等。 [4]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
1931年 | 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外籍会员 | 英国皇家气象学会 [1] |
1955年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 |
2006年 | 上海理工大学杰出校友 | 上海理工大学 [3] |
社会任职
播报编辑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35年 | |
1935年4月 | 《气象》总编辑 [24] |
1937年 | 中国气象学会第十三届理事会理事 [30] |
1945年7月 | |
1946年5月 | 九三学社理事 [18] |
1947年 | 中国气象学会第十五届理事会理事 [31] |
1948年 | 中国气象学会第十六届理事会理事 [32] |
1950年12月 | 九三学社第二届中央理事会理事 [19] |
1951年—1954年 | 中国气象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33] |
1954年—1951年 | 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34] |
1952年9月 | 九三学社第三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秘书长 [20] |
1954年9月—1959年4月 | |
1954年12月—1959年4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7] |
1955年6月—1957年5月 |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第一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28] |
1956年2月 | 九三学社第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委员、秘书长 [21] |
1959年4月—1964年12月 | |
1958年12月 | 九三学社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常务委员、委员 [22] |
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远东区理事 [17] | |
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第一届常务委员、副秘书长 [17] | |
个人生活
播报编辑
- 家庭背景
涂长望出生在一个以宗教为职业又崇尚新学的家庭。涂长望父亲涂含章,曾在教堂当厨师,后成为职业传教士。涂长望母亲汪美珍,受过新学教育。涂长望兄弟姐妹共11人,他排行第三,童年生活的艰辛,使涂长望萌发了为中国人争气的志向。 [1]
- 婚姻家庭
涂长望的妻子是王回珠,两人育有四个子女,涂多林、涂多彬、涂多原、涂海燕。 [13] [16]
人物评价
播报编辑
“无论是在逆境的磨难里,还是在顺境的喜悦中,涂长望以他自身的言行,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想起他那爱国爱党的拳拳之心,想起他那廉洁奉公的忘我精神,想起他那严以律己的高贵品德,不由得使我肃然起敬。”(涂长望夫人王回珠 评) [14]
“涂长望的一生是勤奋不怠的一生,是攀登、创新的一生,是与时俱进的一生;他似雄鹰,敢搏击,越飞越高;他是园丁,勤耕耘,桃李芬芳;他是黄牛,埋头干,永不言休;他是白杨,树干直,枝壮叶茂;他是涛声,常起伏,久响不衰;他是斗士,志凌云,勇往直前;他像彩霞,朝霞美,晚霞更美。”(涂长望秘书刘广汉 评) [1] [15]
人物纪念
播报编辑
- 涂长望雕塑
- 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
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是为鼓励和推动青年气象工作者在气象及相关领域内作出贡献而设立的奖项,首届名为“青年气象科技奖”,从第二届起,更名为“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该奖项的宗旨是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气象工作者的创业精神,调动和发挥青年气象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气象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气象现代化建设。 [5]
- 涂长望陈列馆
- 长望学院
长望学院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荣誉学院”。学院以涂长望名字命名,继承和弘扬“长望精神”。 [11]
- 其他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