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干是日本平安时代发展而成的传统礼服,起源于平民日常穿着的猎衣。其基础形制为对襟短衣,前襟通过细带系结固定,衣身缝合处采用菊缀加固工艺。随着时代发展,该服饰逐渐被武家与公家阶层采纳为日常服装,并在平安后期正式确立为礼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服饰功能方面,水干既可作为贵族童子正式着装(如牛若丸造型),也是舞妓表演"白拍子"舞蹈的核心服装 [1]。女性神职人员穿着时会去除菊缀装饰,形成独特的礼仪变体。至江户时代,水干更衍生出专供藩主子弟穿着的孩童礼服形制 [2]。
- 起 源
- 平安时代猎衣
- 形 制
- 对襟系结短衣
- 演 变
- 武家公家礼服化
- 穿着者
- 朝臣?武家?公家?舞妓?神职 [1]
- 搭 配
- 括袴?颈纸?太刀
- 特 征
- 袖体未完全缝合
形制特征
播报编辑
水干采用前开式双层结构,衣身前后片缝合处使用菊缀(菊花状丝线刺绣)加固,领口处垂落两条细长的"悬带",通过交叉打结方式固定。其袖部采用"毛抜型"构造,袖体与衣身仅部分缝合,穿着时可清晰看见内层单衣,袖口配有用以束紧的"袖括绪"。
与狩衣的最大区别在于:水干保留平民服饰的实用性特征,未设置颈扣且全身无硬质装饰,使用野太麻或绢等柔软织物制作。男性穿着时需搭配括袴(裤腿收束的裙裤)与立乌帽子,女性版本则去除头冠配饰,保留宽大袖袍 [1]。
历史演变
播报编辑
平安时代
最初作为猎户工作服出现,因活动便利性被贵族阶层改良为户外便装。至11世纪,开始在公家童子元服仪式中作为礼服使用。现存《年中行事绘卷》描绘的牛若丸(源义经幼名)形象,完整呈现了水干与括袴、太刀组合的童装礼服形态。
镰仓时代
随着武家政权的确立,水干成为武士阶层日常办公服装。此时期的改进包括:增加菊缀装饰密度以提升耐用性,袖括绪材质从皮质改为金属配件。14世纪文献《梅松论》记载,足利尊氏接见朝廷使者时仍保持水干正装打扮。
江户时代
发展出专门面向藩主子弟的孩童礼服形制,采用缩小版型与简化纹饰。黑羽藩史料记载,未元服继承人日常需穿素色水干,仅在袖口绣制家纹以示身份 [2]。同时期神道教改革中,伊势神宫巫女开始穿着无菊缀的白色水干进行祭祀活动。
文化影响
播报编辑
表演艺术
平安末期出现的"白拍子"舞蹈,以去除乌帽子与腰刀的水干造型为核心特征。舞妓祗王通过改良服饰,将原本宽大的袖袍延长至丈余,利用甩袖动作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这种艺术形式后成为能乐中"男装舞"的源头,现存《融》等剧目中仍保留水干舞衣传统 [1]。
流行文化
20世纪以来,水干造型频繁出现在动漫作品中:《滑头鬼之孙》中花开院柚罗穿着阴阳师版水干,《遥远时空1》女主角元宫茜的公家礼服还原了菊缀与悬带细节。小说《[刀剑本丸日常]给我一首歌的时间》详细描写了现代女性阴阳师穿着家纹水干参与祭祀的场景。
穿着规范
播报编辑
正式场合需遵循严格组合规范:内穿白色小袖,外罩水干并系紧悬带,下着括袴用绪带固定腰部,腰间佩挂蝙蝠扇与短刀。童装版允许省略佩饰,但必须显露家纹刺绣 [2]。女性穿着时可通过更换腰带材质区分日常与礼装,女性神职人员有时也穿着没有菊缀的水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