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略馆是清代专门负责编纂方略等官修史书的机构,初设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为临时修书机构,乾隆十四年(1749年)正式转为常设,隶属军机处 [1]。其核心职能为系统整理重大军事行动档案,纂修以纪事本末体例记载战事的《方略》《纪略》类官修书,如《平定三逆方略》《平定金川方略》等,并参与《大清一统志》《西域图志》等地理志书编纂。方略馆办公地位于紫禁城隆宗门外,所纂方略兼具档案汇编与政治宣传功能,强化清朝统治合法性叙事,机构存续至宣统三年(1911年)随军机处裁撤 [1-2]。
- 设立时间
-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1]
- 裁撤时间
- 宣统三年(1911年) [1-2]
- 隶属机构
- 军机处
- 办公地点
- 紫禁城隆宗门外
- 主要职能
- 纂修方略、纪略及官修书 [2]
设立与演变
播报编辑
方略馆初设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大学士明珠奏请纂修《平定三逆神武方略》以纪平三藩之功,获康熙帝准允后临时设立 [1]。乾隆十四年(1749年),因编纂《平定金川方略》,机构转为常设,自此成为军机处下属固定修书机构。
雍正七年(1729年)军机处设立后,方略馆成为其下属机构,主要官员由军机处官员兼任。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续修《大清一统志》时,另设总纂、纂修等职,从内阁、翰林院等部门选员,体现跨部门协作机制。
编纂特点
播报编辑
方略馆编纂活动直接服务政治宣传,仅记载获胜战事,战败如鸦片战争则另以《筹办夷务始末》秘存。早期采用雕版印刷,同治年间引入大铅字排印技术并调整纸张规格 [1],提升官修书印制效率。
所纂方略满汉文本并行,如《平定三逆方略》以满汉文分别缮写,强化多元文化统治叙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