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蛊,汉语词语,读作yù gǔ,意为抵御热毒恶气 [1-2]。该词最早见于《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为应对暑热毒气,始行“伏日”祭祀,以磔狗仪式御蛊。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注解:“蛊者,热毒恶气为伤害人,故磔狗以御之”,揭示了古代禳灾习俗与词语的关联 [1]。词语由“御”(防御)与“蛊”(毒害)构成动宾结构,从具体防毒行为延伸至抵御邪祟、瘴疠等抽象含义。
- 拼 音
- yù gǔ [1-2]
- 注 音
- ㄩˋㄍㄨˇ [1]
- 释 义
- 抵御热毒恶气 [1-2]
- 出 处
- 《史记·秦本纪》 [1]
- 词 性
- 动词
语义解析
播报编辑
“御蛊”由“御”与“蛊”组合而成。其中“御”本义指驾驭车马,引申为抵御、防备;“蛊”指毒虫或巫术培育的害人毒物。《说文解字》释蛊为“腹中虫也”,《左传》记载“皿虫为蛊”。词语融合两者语义,形成“以防御手段对抗毒害”的核心含义。
古籍记载
播报编辑
《史记·秦本纪》载:“(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此为“御蛊”一词最早文献用例。唐代张守节注解:“蛊者,热毒恶气为伤害人,故磔狗以御之” [1],指明用分解犬只的祭祀仪式驱散暑毒。汉代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补充:‘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故有初伏’,印证伏日与热毒关联。
古代习俗
播报编辑
先秦至汉唐时期,御蛊与伏日祭祀紧密相关 [1]。除磔狗仪式外,《后汉书》记载'伏日厉鬼横行,闭门不涉溪谷',《荆楚岁时记》提及'伏日合酱辟蛊',均属御蛊民俗实践。磔犬于城门四方的做法,蕴含阴阳五行中‘狗属阳畜可克阴毒’的巫术思维。
相关词语
播报编辑
汉语体系中与“御蛊”语义相关的词语包括:
- 御火:防御火灾
- 御蛊:抵御热毒恶气 [1-2]
- 蛊胀:中医指由毒气引发的腹水肿胀 [1]
古籍中“蛊”常与疾病、邪术并称,如《周礼·秋官》专设‘庶氏’官职掌除毒蛊,柳宗元《捕蛇者说》提及‘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