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衽是中国古代服饰中衣襟向左掩的形制,与中原传统的右衽形成对照。该形制常见于部分少数民族服饰,亦作为汉族寿衣形制,用以区分生死界限 [1]。
在华夏文明体系中,左衽被赋予多重文化象征:生者采用左衽被视为背离礼制,常指代未开化的异族;儒家通过《论语》“被发左衽”等表述强化其华夷之辨的符号属性,使之成为文明衰落的隐喻 [3] [7]。少数民族如契丹、达斡尔族则以左衽为生活服饰,其形制适应骑射需求,兼具功能性与族群标识作用 [9] [11]。
自周代《礼记》记载起,左衽作为文化分野的论断渐成体系,历代文人常借其抒发家国忧思,如陆游“遗民沦左衽”的诗句 [5]。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表明,左衽在中原与边疆的分布并非绝对,但其文化隐喻在明清易代等历史事件中持续发酵 [10]。现代关于屈原画像误用左衽的争议,反映出传统服饰规制的当代认知张力 [8]。
简介
播报编辑
上古时代,上衣多为交领斜襟,华夏崇尚右,习惯上衣襟右掩,称为右衽;而北方异族崇尚左,衣襟左掩,是为左衽。除了上衣左衽以外,胡服的下衣和足衣也与中原服饰明显有别 [2]。另外,汉族传统习俗,死者之服(寿衣)用左衽,不用布钮,而是使用细布带系死结,以示阴阳有别。
典籍记载
播报编辑
隋唐陆德明云:衽,而甚反,又而鸩反。
文化含义
播报编辑
考察爱国诗人陆游的《剑南诗稿》,有六处包含“左衽”词汇的诗句,充分表达了诗人面对华夏故土沦陷的沉痛心情和收复中原的坚决志向;再如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总结并反思汉族历史教训时,痛定思痛,多次提及“左衽”,用以表示华夏文明的沦落。考察二十四史中关于“左衽”的记载,除记术汉文明周边地区的异族风俗,基本都是汉族精英对左衽代表败亡的持续不断的否定和排斥——这些史料中并无反面案例,而中国人对左衽的排斥贯穿于二千多年的历史,表明反对左衽是华夏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之一。因此总结“左衽”的文化含义:
服饰左衽是周边落后民族相对于汉族在服饰、文化和生产生活上存在显著差异的外在表现;在华夏文化中,人们认为生者衣襟左衽是对华夏传统文化与精神的背离,或用“左衽”表示落后、野蛮的异族;在儒家“尊王攘夷”思想基础上,“左衽”更被视为家园遭入侵、占领,甚至国家被异族灭亡、华夏文明沦落的标志。 [7]
相关成语
播报编辑
披发左衽(pī fà zuǒ rèn)
【解 释】左衽:衣襟向左掩。披头散发,衣襟左开。
【用 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
相关新闻
播报编辑
前襟向左,右边一片压住左边那片,按照中国古代习惯,只有死者和部分少数民族穿左衽。前襟向右,左边一片压住右边那片,领子的样子看起来是字母y形状,这是汉服的特征。
“发现历史书上屈原的服装是左衽!”17日,网友“lishuman”发帖,质疑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中屈原所穿服装出现“左衽”失误,该书为2006年6月第2版,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
【质疑】
初一女生:书上屈原穿错衣
19日,记者联系上了帖主“lishuman”——武汉市七一华源中学初中一年级女生李舒曼。近日,12岁的李舒曼学习了历史课《中华文化的勃兴》,“我无意中发现,书中屈原插图的衣服竟然是左衽。我从小就喜欢历史。10岁时,爸爸就跟我讲过汉服的知识。汉服应该是右衽。”
潘利华是李舒曼的班主任,对她“爱提问”的印象很深。“舒曼成绩很好,总能发现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
【证实】
专家:“汉服左衽”确有误
胡晓东认为出错有两种可能,一是印刷制版“反了”,二是画像本身确有失误。据此,记者向印刷界资深人士湖北省印刷协会副理事长李卫滨求证,他分析“印刷失误是最大的可能性”。他认为,教科书印刷一般是胶片制版。该幅屈原插图背景是江水,正反不易辨识,有制版工人放反的可能性。
网友们也纷纷证实该失误,“纵剑长歌”表示还可以通过佩剑看出失误,一般佩剑放在左侧,而屈原插图的佩剑在右。
【回复】
出版社:为版式美观放反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余老师称,这件事是他们第一次接到问询,之前并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上的失误,他坦承插图确实是放反了。经主编齐吉祥调查,原因在于制版工人觉得位于该页接缝处的屈原插图,“调个”面朝左更好看;加之后面的江水不具有正反辨识度,致使屈原插图出现“左衽”。
插图印错了,是否会更正呢?余老师表示,“屈原插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这个历史人物以及他的爱国情怀。我国各地的中学教材不统一,除了人教版,还有其他版本。教育部已经开始集合专家编写新教材,最早明年就会出来。新教材即将取代老版本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