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封是中国古代食邑制度中与虚封对应的核心形态。唐代将封户分为虚封与实封,唯实封者享有封户租税收益权。开元二十年(732年)废止封物三分法后,封户租庸调全归封家 [1] [3],天宝六载(747年)起封物改由太府寺统一发放 [1] [4]。
宋代承唐制演变,实封逐渐虚衔化,演变为官员职衔体系的荣誉象征。唐代实封户数依爵位分级,亲王二千户、公主五百户,封户以三丁为限 [2-3],封国虽无实际疆土,但由官府统一征送租赋 [3-4]。该制度在中古官僚制转型中具有重要表征意义 [1-2]。
- 制度起源
- 三国魏黄初年间
- 关键朝代
- 唐代形成完整制度
- 租税分配
- 废止三分法后全归封家 [1]
- 玄宗改革
- 限户限丁削减规模 [1]
- 宋代特征
- 虚衔化按月支钱
- 传承规则
- 子孙可继承封户
唐代制度特征
播报编辑
唐代实封制度明确区分虚封与实封:
- 虚封仅有名义户数而无经济收益,实封可收取封户租庸调 [3]
- 开元二十年前实行封物三分法(封家得二、国家得一) [1] [3]
- 封户以三丁为限,亲王实封上限二千户 [2] [4]
- 天宝六载后租赋改由太府寺统一发放 [1] [4]
历史演变进程
播报编辑
制度变革关键节点:
- 三国魏黄初年间首现虚封与实封区分
-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废止租庸调三分法 [1] [3]
- 开元二十五年令确立官府统一征送制度 [1] [3]
- 宋神宗改革后实封完全虚衔化
宋代实施形态
播报编辑
宋承唐制并形成新特征:
- 每实封一户月支二十五文,随俸禄发放
- 建立百户至千户七等封户体系 [4]
- 实封成为职官体系中的荣誉职衔
封户管理机制
播报编辑
唐代封户运作细则:
- 封户选择遵循"名山、大川、畿内之地皆不以封"原则
- 州县与国邑官吏协同管理租调账簿 [3-4]
- 公主实封随薨逝终止,其他可传子孙 [3]
- 封物折纳机制包含租脚钱折算标准 [1-2]
制度影响分析
播报编辑
食实封制度的转型意义:
- 租赋分配方式变革体现贵族制向官僚制过渡 [1-2]
- 切断封家与封户直接联系强化中央集权 [1] [3]
- 宋代食实封虚衔化反映皇权对贵族特权的压制
- 催生出'实封家'特权阶层与封户群体矛盾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