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中国西汉董仲舒提出的哲学命题,出自《贤良对策》,主张封建社会的根本原理“道”源于天意,故天不变则道亦不变 [1]。该命题最初用于回应汉武帝关于治国之道的追问,董仲舒以夏商周制度变迁为例,论证“道”的本质恒常性与具体制度的因时损益。随着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该命题逐步发展为封建社会两千年的治国理论基础 [3-4]。
董仲舒将“道”阐释为三纲五常,强调君主改制需在徙居处、更称号等具体形式上调整,但君臣父子夫妇的统治秩序不可变更 [1-2]。
该命题最初用于回应汉武帝关于治国之道的追问,董仲舒以夏商周制度变迁为例,论证“道”的本质恒常性与具体制度的因时损益。随着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该命题逐步发展为封建社会两千年的治国理论基础 [3-4]。
- 中文名
- 天不变道亦不变
- 出 处
- 《举贤良对策》
词语来源
播报编辑
出于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引申含义
播报编辑
“道”是封建社会据以存在的根本原理,其核心是三纲五常。“天”主要是指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或天意。董仲舒认为,封建社会的最高原则是由天决定的,天是永恒不变的,因而按天意建立的封建社会之“道”,也是永恒不变的。一个新朝代的君王,受天命统治人民,必须改制,徙居处,更称号,改正朔,易服色,就起居饮食等制度的具体形式作一些改变,但治理封建社会所必须遵循的根本大道,是不能改变的。在董仲舒看来,“王道之三纲”取诸阴阳(天)之道。阳为主,阴为从,“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臣、子、妻受君、父、夫的统治之道也是不能变的。董仲舒以“天不变道亦不变”来论证封建制度和君主统治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后来成了束缚人们的精神枷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