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是以特定地理单元为对象,系统研究其地层、岩石、构造及矿产等地质要素的基础地质工作 [2] [5]。通过1:5万比例尺地质填图等技术手段 [4],揭示区域地质演化规律并指导矿产勘探与灾害评估 [1]。中国自李四光开创现代区域地质研究体系以来 [3],逐步形成包括《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50 000)》在内的标准化工作流程 [4],在云南罗平生物群发现等重大成果中展现科研价值 [2]。
- 核心任务
- 区域地质特征调查与分析 [2]
- 调查比例尺
- 1:5万标准规范为主 [4]
- 研究内容
- 岩石、构造、地层三维体系 [5]
- 应用领域
- 矿产勘查与灾害防治 [1]
- 规范标准
- DZ/T 0475-2024行业标准 [4]
区域地质调查
播报编辑
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重点成矿区带实施1:5万比例尺调查,累计发现40余处金属矿化点,包括大兴安岭的铁铜铅锌矿化带及河南谭头镇的铜铅锌矿化点。通过东北火山岩测年数据修正地层框架,揭示内蒙古西营子花岗岩体281.9Ma年龄,为古亚洲洋闭合研究提供同位素证据 [2]。
地质图应用
播报编辑
地质图直观展示岩石分布与构造特征,2015年北大核心期刊记载其作为矿产勘探核心工具的作用机理。地质灾害地图通过区域构造活动历史分析,评估自然灾害风险。2024年开源地理资料证实,地质图制作需融合实地观测与地形数据分析 [1]。
规范与标准
播报编辑
自然资源部2024年8月发布《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50 000)》(DZ/T 0475-2024),确立岩石露头测绘、地质剖面分析等标准化操作流程,明确矿产潜力评价方法体系,规定2025-08-07正式实施。该规范与覆盖区调查标准共同构成区域地质调查技术体系 [4]。
理论发展
播报编辑
李四光1934年提出中国区域地质研究本土化理论,反对机械套用西欧模式。其《中国地质学》(1939年)构建区域地质框架,"新华夏海"理论阐释东亚边缘海形成机制。地质力学理论指导矿产普查,揭示构造运动与资源分布的关联规律 [3]。
研究价值
播报编辑
区域地质成果支撑自然资源管理,云南罗平生物群的鱼类化石发现为古生物演化和地层学研究提供关键证据。川西甘孜-理塘带构造解析推动板块演化研究,青藏高原综合成果为资源潜力评价提供基础图件 [2]。工业革命后区域调查发展为矿业开发提供数据支撑,板块学说催生大陆边缘地质学等区域分支学科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