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海(2025-08-04-2025-08-04),出生于上海 [1],中国琵琶演奏者、教育家、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原副院长、原国乐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2-3]。
1950年,开始学习琵琶等乐器,并参加上海广播电台业余民乐队。1954年,师从琵琶演奏者、浦东派传人林石城。195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主修琵琶。1960年,提前毕业并留校任教;同年,改编了《马兰花开》,此后开启了其音乐创作之路 [4]。1970年,在中央乐团担任琵琶独奏演员 [5]。1972年,参与创作了中国第一首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 [6]。1975年,首次演出了经他改编的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1976年,在新闻纪录片“中国访问美国”中演奏了《十面埋伏》。
1979年,与指挥家小泽征尔、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演出 [7]。1981年,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出,成为最早与该团合作的中国音乐家 [8]。1983年起,任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副院长 [9]。1984年,创作了琵琶独奏系列“人生篇”中的《天鹅》《老童》等作品 [10]。1989年,凭借琵琶曲《十面埋伏》获中国第一届金唱片奖。2004年,刘德海琵琶艺术国际研讨会在海南召开。2007年,获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11]。2017年,与宋飞、雷佳等共同出演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全球音乐院校校长交流季”专场音乐会 [25]。2019年,获得第八届华乐论坛杰出民乐教育家。
2025-08-04,刘德海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12]。
- 中文名
- 刘德海
- 国 籍
- 中国
- 出生日期
- 2025-08-04
- 逝世日期
- 2025-08-04
- 毕业院校
- 中央音乐学院
- 职 业
- 琵琶演奏者、教育家、作曲家
- 主要成就
- 1989年中国第一届金唱片奖
2007年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019年第八届华乐论坛暨“新绎杯”杰出民乐教育家 - 出生地
- 上海
- 代表作品
- 《十面埋伏》、草原小姐妹、《天鹅》、《老童》
人物经历
播报编辑
1954年,师从于琵琶演奏者、浦东派传人林石城。195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主修琵琶专业,除继续师从林石城之外,还先后师从无锡派曹安和、汪派孙裕德、平湖派杨大钧,此外还向古琴演奏者吴景略等学习古筝、板鼓、低音大提琴等乐器 [1]。
1960年,提前一年从学校毕业,并留校担琵琶教师;同年,在上海的第一次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二胡、琵琶教学交流会上,首次演出了作曲家吕绍恩创作的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 [5],在内容和技术技巧上对传统乐曲进行了较大突破,对现代琵琶演奏艺术起到了推动作用 [11];同年,改编了《马兰花开》一曲后,开始了其音乐创作之路 [4]。1964年,将麦丁谱曲的《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改编为琵琶曲 [13]。
1976年,参与了由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新闻纪录片“中国艺术团访问美国”,演奏了改编后时长为5分钟的琵琶曲《十面埋伏》 [4]。
1979年,与指挥家小泽征尔,以及美国的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 [7],刘德海演奏了《草原小姐妹》 [9]。2025-08-04至5日,与指挥家黄贻钧、柏林爱乐乐团合作举办音乐会,并在其中两场演奏了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刘德海亦成为最早与该团合作的中国音乐家 [8]。
1989年,获得中国第一届金唱片奖,获奖作品是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 [6]。1996年至2000年,创作了琵琶独奏作品“田园篇”之“乡土风情”系列,其中包括《踏青》《磨坊》《纺车》《陀螺》《滚铁环》《杂耍人》《不倒翁》《木鸭》《风铃》 [10]。
2025-08-04,在海南召开了刘德海琵琶艺术国际研讨会,这也是琵琶界以当代个人命名召开的第一届琵琶国际学术研讨会 [6]。2007年,获国家教育部授予的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11]。2025-08-04,在南京大学举办琵琶讲座 [14]。
2025-08-04,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了刘德海琵琶艺术讲座 [15],并在现场演绎了作品《螳螂》《堆雪人》 [16]。2025-08-04至30日,“刘德海琵琶研修班暨师生音乐会”在郑州举行 [17]。
2017年,与宋飞、雷佳、王中山、金辉等共同出演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全球音乐院校校长交流季”专场音乐会,全球16个国家30余所最高音乐学府校长在场观看,音乐会在各国校长中反响热烈,掌声经久不息。 [25]
2018年7月,在上海民乐一厂60周年庆典音乐会上自弹自唱《浏阳河》 [11]。2019年,获选第八届华乐论坛暨“新绎杯”杰出民乐教育家,在颁奖现场他演奏了作品《听茶》 [9]。
2025-08-0414时25分,刘德海在北京去世,享年82岁 [12]。
主要作品
播报编辑
音乐专辑
参考资料: [18]
琵琶创作
时间 | 曲名 | 备注 |
---|---|---|
1972年创作,1976年首演 | 草原小姐妹协奏曲 | 与吴祖强、王燕樵合作创作 |
1984年 | 天鹅 | 人生篇 |
1984年 | 老童 | |
1984年 | 春蚕 | |
1985年 | 秦俑 | |
1985年 | 童年 | |
1997年 | 晚霞情趣 | |
1991年 | 天池 | 田园篇,其中1996年-2000年创作的为田园篇中的乡土风情篇 |
1993年 | 一指禅 | |
1993年 | 故乡行 | |
1996年至2000年 | 踏青 | |
磨坊 | ||
纺车 | ||
陀螺 | ||
滚铁环 | ||
杂耍人 | ||
不倒翁 | ||
木鸭 | ||
风铃 | ||
1988年 | 谨奉礼 | 宗教篇 |
1994年 | 快乐的小和尚 | |
1995年 | 滴水观音 | |
1996年 | 喜庆罗汉 | |
1998年 | 白马驮经 [26] | |
2001年 | 秧歌迪斯科 |
传统音乐改编
时间 | 曲名 | 备注 |
---|---|---|
1960年 | 倒垂帘 | |
1964年 | 过江龙 | |
1975年 | 十面埋伏 | |
1980年 | 梳妆 | |
1982年 | 霸王卸甲 | 1984年演 |
1986年 | 昭君出塞 | 根据张正秋谱改编 |
陈隋 | 根据杨大钧、樊伯年谱改编 | |
平沙落雁 | 整订杨大钧演奏谱 | |
1993年 | 朝元歌 | |
1994年 | 京剧曲牌联奏 | |
1995年 | 游圆 | |
塞上曲 | 吴梦飞传谱 | |
1998年 | 长生殿 | |
2000年 | 新中花六板 | |
此外,另有《小月儿高》《鱼儿戏水》《寒鹊争梅》《飞花点翠》《雀欲回巢》《蜻蜓点水》《顽童》《狮子滚绣球》《塞上曲》 |
中外歌曲改编
时间 | 曲名 | 作者 |
---|---|---|
1960年 | 马兰花开 | 雷振邦曲,刘德海订谱 |
1964年 |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 麦丁曲,刘德海改编 |
1972年 | 游击队歌 | 贺绿汀曲,刘德海改编 |
1974年 | 浏阳河 | 徐叙华曲,刘德海改编 |
1975年 | 沿着德美腊之河而下 | 圭亚那民歌,刘德海改编 |
1976年 | 我们的双季稻 | 老挝歌曲,刘德海改编 |
1977年 | 沙滩上的鸟 | 冰岛歌曲,刘德海改编 |
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 | 罗宗贤、时乐蒙曲,刘德海改编 | |
1995年 | 划船曲 | 新西兰歌曲,刘德海改编 |
外国乐曲移植
时间 | 曲名 | 作者 |
---|---|---|
1960年 | 月光变奏曲 | 前苏联作曲家安德列耶夫编曲,刘德海订谱 |
1971年 | 柯洛舞曲 | 前南斯拉夫舞曲 |
1974年 | 四方舞曲 | 丹麦民间乐曲 |
1976年 | 故乡的太阳 | 苏丹乐曲 |
1977年 | 婚礼舞曲两首联奏 | 挪威民间乐曲 |
1978年 | 我的爱 | 埃及乐曲 |
春天 | 罗马尼亚民间乐曲(原“春雨”舞曲) |
出版曲谱集
时间 | 书名 |
---|---|
1996年3月 | 《刘德海传统琵琶曲集》 |
1996年6月 | 《刘德海中外琵琶曲集》 |
2000年7月 | 《每日必弹琵琶练习曲》 |
2001年10月 | 《刘德海琵琶作品集》 |
以上主要作品参考资料来源 [13]
演奏风格
播报编辑
演奏流派
刘德海最早接受音乐教育是受江南丝竹和江南民间戏曲音乐的熏陶,此后又继承了他第一位琵琶专业老师,浦东派林石城清丽灵巧的琵琶演奏风格。随后,他又随杨大钧、曹安和、孙裕德等人学习。这些人中,杨大钧属平湖派、曹安和属无锡派、孙裕德属汪派,而曹安和是刘天华的嫡传,刘天华曾得到崇明派沈肇洲的亲授,因此,江南琵琶的无锡派、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汪派,刘德海都认真学习过,所以其琵琶演奏风格集合了江南派琵琶演奏的特征。在他身上,可以看到汪派的凝重、平湖派的诗情、崇明派的质朴、林石城的细巧清丽、卫仲乐的厚实发音、李廷松坚挺的手形、吴景略的圆径手势。正是这些集众家之所长的特点,使刘德海的琵琶演奏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风格,跳出了门派的窠臼,摒弃了“一板一眼”的演奏方式,与现代化、社会化的新世纪气息相连,跟着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 [19]。
演奏技巧
刘德海在琵琶的演奏技巧上,开拓出新技巧、新技法。总结来看,主要分为左手技巧、右手技巧、双手配合技巧以及特殊音响四个方面:第一,左手技巧大指按音、上弦音、离品绞、按品绞、高低音绞弦;第二,右手技巧,包括反正弹(大指的正反弹、食指的正反弹、中指的正反弹、无名指的正反弹、反轮、轮内弦挑外线)、肉扫、无名指摇指、山口拨弦、双划音;第三,双手配合技巧泛音(人工泛音、相把位高音泛音、复合泛音)、假泛音、相角柔弦、弱奏;第四,特殊音响技巧,调松一弦、打面板、拍板、刺弦、铁蹄声、木鱼声等 [19]。
曲目范围
在他对曲目的处理中,既有按前辈演奏者樊伯炎、曹安和、李廷松、杨大钧传谱演奏的《青莲乐府》《瀛洲古调文板八曲》中的四首,《瀛洲古调快板八曲》《平沙落雁》《汉宫秋月》等,也有在樊伯炎传谱基础上进行改编的《雀欲回巢》《顽童》《狮子滚绣球》,以曹安和传谱为基础进行演奏诠释的《飞花点翠》,以吴梦飞传谱为基础进行诠释的《塞上曲》,以及根据杨大钧、樊伯炎演奏谱合编的《浔阳月夜》 [20]。
创作特征
播报编辑
作品概观
自1960年改编《马兰花开》后,刘德海开始了其音乐创作。在20世纪60、70年代首演的一些创作曲目:如《狼牙山五壮士》《唱支山歌给党听》、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等曲目都是由其自己演奏的。他在传统音乐中进一步认识其文化价值,其中旧曲新弹,如《陈隋》《霸王卸甲》等,将传统乐曲进行重新整理;在宗教音乐中,刘德海改编、创作了《白马驮经》《喜庆罗汉》《滴水观音》等庙堂音乐以及乡土风情篇中的9首乐曲。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刘德海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在琵琶独奏系列“人生篇”——《秦俑》《童年》《天鹅》《老童》《春蚕》中进一步强化了音乐的哲理;“田园篇”——《金色的梦》《一指禅》《天池》则以开阔的胸襟和对大自然的美好遐想,冲破了民族音乐的传统写作手法 [4]。此外,刘德海移植了大量西洋乐器的练习曲和乐曲片段用于琵琶训练。比如,他移植了《??月光变奏曲》??、苏丹乐曲《??我的太阳》??、埃及乐曲??《我的爱》??。他又参考钢琴、小提琴练习曲的科学方法,逐渐编写出一套循序渐进的琵琶练习曲。他的《每日必弹琵琶练习曲》,改变了传统的以曲代功的琵琶教学方式,特别强调技术的训练 [21]。
创作思想
刘德海的作曲理念是建立在两种思维理念的结合上。一是在民族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吸收其他现代技法进行再创作;二是用现代思维吸收民族传统特质进行再创造。他尝试着从乐曲结构、节奏规律、演奏技巧、表现形式、精神内涵等方面寻找民族音乐的特点,从而使他的曲目具有民族的风格、时代的精神和人生的哲理 [21]。
此外,刘德海的创作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新的艺术构思:音调和结构上的古今中外融合,形象塑造上的侧重于对独特意境的追求。在他的创作中可以听到中国、外国、汉族、少数民族、民间歌舞、戏曲等各种音调;在他的创作中既运用了中国传统乐曲典型的“曲牌连缀”和“板式演变”的原则,也可以感受到西方典型的“主题贯穿”和“呈示、对比、再现”的结构因素 [22]。
获奖记录
播报编辑
音乐类 | |||||||||
| |||||||||
教学类 | |||||||||
|
社会任职
播报编辑
历任第十届 [27]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表演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28]
人物评价
播报编辑
刘德海的手指如同机关枪飞快而匀称 [4]。(《纽约时报》乐评人哈罗德·勋伯格)
刘德海创作了一系列意念深邃、情调各异、色彩丰富、技法新颖的琵琶小品,如《天鹅》《春蚕》《童年》《晚霞》《风铃》《磨坊》《罗汉》《一指禅》等等。其中有许多小品已经成为精品。这是理念、感悟、生命与大自然同艺术的即兴思维和技术的自由组合而产生的具有个性的音乐现象 [23]。(作曲家刘文金评)
刘德海融会中国古典音乐、近现代音乐与西洋音乐的“新古典”风格的琵琶创作,开启了中国现代琵琶音乐新风格。他以琵琶拥抱人类,在艺术中体现人的价值,以惊人的眼光审视历史,理解生命,感悟人生,开拓了琵琶理念的新领域,使当代琵琶音乐又登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19]。(《乐器》刘美丽评)
后世纪念
播报编辑
2020年12月,刘德海纪念铜像在位于上海市崇明区的上海阳刚民间音乐馆落成,其留下的丰富精神遗产,会激励后辈继续前行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