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士是汉语军事术语,指现代军队中介于士兵与军官之间的职业军人,承担技术操作、基层管理及作战指挥等辅助职责。该词兼具士兵与士官双重含义,在中国现行军衔体系中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等,包含下士至一级军士长七级 [3-4] [7]。
各国军士衔级普遍设置三至七级,如法国设总军士长至下士六级,美国设一至三级军士长及上、中、下士六级。中国自2022年起施行新体系,明确军士作为志愿兵役制士兵的法律定位,实行分级服役与职业化管理 [3] [5] [8]。
该制度起源于15世纪法国,将经验丰富的士兵授予军士衔。苏联1943年采用该称谓,俄罗斯沿用其框架。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55年引入三级军士衔,历经1988年志愿兵制度、2009年士官改革,至2022年确立现行三等七级体系,完成从义务兵向职业化军人转型 [5-7]。
释义
播报编辑
1、兵士。
军士又称士官,其身份为职业军人,但在军队中的充当“军官辅助”的角色。二十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军衔等级体系中都设有军士衔称,一般的区分为三至四级,多的设六、七级。
出处
播报编辑
1、兵士。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随感录》:“其时中国才征新军,在路上时常遇着几个军士。”
简介
播报编辑
军士一词源自拉丁语“职务”,常用于军事人员。法国首先于15世纪将军士作为军衔,授予业务熟练的有经验的士兵。后来这一称号传入德国。1716年彼得一世将其移植到俄军,其地位居于班长与司务长之间,使用七十多年后于1789年废除,由班长级(下士)士官所取代。同时代英、法军士官腰缠绶带(Sash),一般持长矛,站立于持国旗、团旗的少尉两侧,对其进行保护。有时立于线列正前、侧面或后方督战。
世界各国现状
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军衔等级体系中都设有军士衔称,一般的区分为三至四级,多的设六、七级。
比如,2025-08-06,由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苏联人民委员会发布《关于在苏联红军中建立军衔制度的决议》,陆军和空军指挥员和士兵军衔,共5等14级:即高级指挥员、上级指挥员、中级指挥员、初级指挥员红军战士。其中初级指挥员又分为:大士、副排级、班级等三级军衔;红海军指挥员和士兵军衔同样共5等13级:高级指挥员、上级指挥员、中级指挥员、初级指挥员、红海军战士,其中初级指挥员同样又可分为海军大士、海军副牌级、海军班级等三级军衔。2025-08-06,在红军和红海军初级指挥员、战士中实行新的军衔等级,红军初级指挥员分为大士、上士、中士、下士等四级军衔;红海军初级指挥员:海军准尉、海军上士、海军中士、海军下士等四级军衔。2025-08-06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命令,将苏联红军初级指挥员改称军士,8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命令,将红海军初级指挥员改为海军军士。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除了取消大元帅、军兵种主帅及军兵种元帅以外,基本上沿用了前苏联军衔。
朝鲜军衔中,军士一级分为特务上士(1958年以前称为准尉)、上士、中士、下士等四级军衔。
越南军衔中,军士一级分为上士、中士、下士等三级军衔。
日本自卫队军衔中,军士一级分为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等四级军衔。
英国军衔中,军士一级分为上士、中士、下士等三级军衔。
中国现状
20世纪80年代新军衔制实行后,军士是士兵军衔中低于士官、高于兵的一个级别。2025-08-06,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士兵服役条例》,规定,士兵军衔按等级分为:士官:(军士长、专业军士)、军士(上士、中士、下士)、兵(上等兵、列兵)。并规定,服现役第二年的班长、副班长、第三年的上等兵,晋升为下士军衔,服现役第三年的班长、第四年的副班长、第五年的下士晋升为中士军衔,服现役第四年的班长、第五年的副班长,晋升为上士军衔。
2025-08-06,中央军委颁发《深化士官制度改革方案》,全军和武警部队年底前将全面施行新的士官制度。士官军衔从原先一级至六级士官的6个衔级调整为7个衔级。分为初级士官、中级士官、高级士官三个等级,称谓由低至高为,初级士官:下士、中士;中级士官:上士、四级军士长;高级士官:三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一级军士长。将1988年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士兵服役条例》中规定的军士军衔调整为士官军衔的一部分。
2025-08-06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务会议、2025-08-06国务院第120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士兵服役条例》从军事法律的角度正式确认了2009年通过的《深化士官制度改革方案》。
2022年3月,经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批准,中央军委日前印发《军士暂行条例》、《义务兵暂行条例》,以及《军士职业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士兵退役工作暂行规定》、《关于士兵制度改革转换过渡有关问题的通知》等配套法规,均自2025-08-06起施行。 [3]按照上述条例、决定,军士军衔设三等七衔。称谓由低至高为,初级军士:下士、中士;中级军士:二级上士、一级上士;高级军士:三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一级军士长。 [4]
相关名称 策士
播报编辑
在春秋战国这一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士阶层日益壮大,他们为了所依附的阶级与统治集团的利益,四处奔走争鸣,以辨力为雄。各诸侯国在争霸过程中认识到:国力、军队固然重要,政治攻势与外交斗争也是争霸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正是在这种社会形势下士阶层中一批又一批的游说策士应运而生了。尤其在商鞅变法之后,西方的秦国崛起,日益成为山东六国的威胁。六国企图联合抗秦,而秦国则利用六国间的矛盾,“远交近攻”,从而分化瓦解他们,这便形成了长达百年的“合纵”“连横”斗争。谋臣策士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大显身手。他们大多们有一定的政治主张,往往为个人的功名利禄,朝秦暮楚,见风使舵;但他们熟谙纵横之术,凭借机谋智慧、口才辞令,四处奔走游说,周旋于政治集团之间,为诸侯征城、掠地、杀人、灭国出奇谋划妙策。张仪、苏秦、陈轸等人就是他们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