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冀鲁官话
- 外文名
- Ji-Lu Mandarin
- 分 布
- 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北部等
- 使用人口
- 9000余万
- 类 别
- 北方官话
特征
播报编辑
冀鲁官话区主要的特点是大都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古平上去三声和古入声浊音声母字的演变情况各地基本相同。即古平声清音声母字今读阴平,浊音声母字今读阳平;古上声清音声母字和次浊声母字今读上声;古上声全浊声母字和古去声字今读去声;古入声次浊声母字今读去声,全浊声母字今读阳平。冀鲁官话和北京官话的主要差别在于古入声清音声母字的今调类和今四声的调值。
形成
播报编辑
夏朝时期,今华北平原西部为华夏族、东部为诸多华夏化很深的东夷。商朝时期,商完全华夏化,诸多东夷华夏化程度也加深。西周时期,齐国和鲁国的东夷被华夏化,分别操齐方言一鲁方言(周族方言与东夷语言的融合)华北平原西部的华夏部落操赵方言一燕方言(黄帝语言),但这些方言的差异就如同福州话一闽南话、赣语一客语之间的差别一样大战国时期,诸侯混战,齐、鲁、赵、燕方言受了中原官话河南方言(雅言)和秦晋方言的影响逐渐趋于统一,秦朝时齐鲁方言已完全融合趋同。黄巾之乱、永嘉之乱,华北内部人口流动频繁,齐鲁方言、赵方言、燕东南方言也越来越混化。北宋定都开封,汴洛音独得天下之正。此时的齐鲁、赵、燕东南都正好处于京都边缘地区,共同的地理形势和经济状况为华北平原的方言提供了融合的机会,冀鲁官话形成。
内部分区
播报编辑
石济片
茌平区、德州市、东阿县、肥城市、高唐县、冠县、济南市、原莱芜市(莱城区、钢城区)、聊城市、陵城区、临清市、蒙阴县、平阴县、齐河县、莘县中北部(莘县南部属中原官话区),泰安市、武城县、夏津县、新泰市、沂南县、沂源县、禹城市、淄博市、博山区、淄川区、桓台县
保唐片
山西省:广灵县
河北省:安国市、保定市(莲池区、竞秀区、满城区、清苑区、徐水区)、霸州市、博野县、大城县、定兴县、定州市、高碑店市、高阳县、涞水县、蠡县、雄县、安新县、容城县、顺平县、唐县、望都县、文安县、易县、永清县
天津市:静海区
3.天津小片
天津市区内部方言很不一致。天津小片指的是以旧城区为中心的老天津话。分布的大致范围是:西边从曹庄子起,沿津浦线到东边的徐庄子、赵庄子.再向南经贵庄、芦庄子、南马集到南端的大韩庄,再向西北经大芦北口、卞庄、邢庄子回到曹庄子。
4.蓟遵小片 18个县市区
北京市:平谷区
沧惠片
共44个县市区,分布在河北省和山东省。总人口约2430万人,总面积约53580平方公里。下面再分为4个小片。
1.黄乐小片 24个县区市
2.阳寿小片 13个县区市
3.章桓小片
分支差异
播报编辑
- 石济片:清入多归阴平;一般上声读高(平)调,去声低降,阳平高降;知系字合一不分;影疑母开口呼洪音有鼻音,一般为[?]。
- 沧惠片:清入多归阴平;一般阴平读低降升,阳平高降,上声高平,去声低降;影疑母开口呼洪音有声母[?]。
- 章利片:清入基本独立成调。地域较小,不再细分。除利津外,其他地点阳平与上声同调。山东(7):章丘、桓台、邹平、利津、高青、淄博(张店区、周村区)
大片 | 小片 | 代表点 | 阴平 | 阳平 | 上声 | 去声 | 阴入 |
---|---|---|---|---|---|---|---|
保唐片 | 涞阜小片 | 涞源话 | 55 | 24 | 213 | 51 | - |
定霸小片 | 保定话 | 34 | 22 | 214 | 51 | - | |
蓟遵小片 | 唐山话 | 34 | 322 | 213 | 51 | - | |
滦昌小片 | 昌黎话 | 32 | 13 | 213 | 55 | - | |
抚龙小片 | 抚宁话 | 33 | 35 | 214 | 51 | - | |
石济片 | 赵深小片 | 石家庄话 | 23 | 53 | 55 | 31 | - |
邢衡小片 | 邢台话 | 213 | 53 | 55 | 31 | - | |
聊泰小片 | 济南话 | 213 | 42 | 55 | 21 | - | |
沧惠片 | 黄乐小片 | 沧州话 | 213 | 55 | 31 | - | |
阳寿小片 | 寿光话 | 213 | 53 | 55 | 21 | - | |
章利片 | 利津话 | 213 | 53 | 55 | 21 | 44 |
参见
播报编辑
属于冀鲁官话的方言
(只列举部分)
章利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