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侍中
- 解 释
- 古代职官名
- 出 处
- 《史记·孝武本纪》
- 始 置
- 秦朝
- 废 止
- 元以后废止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秦代
没有专设侍中,侍中是对侍奉禁中人员的泛称。 [2]
汉代
汉的 “侍中” 是一种加官(本职之外兼任别的官职),可以加授给列侯、公卿、大夫、将军、都尉等官员。西汉时,凡是被加授侍中头衔的人,他们的官阶俸禄都保持不变;到了东汉,侍中才有了固定的官阶,秩级二千石。 [2]
侍中可以出入皇宫禁地,负责在皇帝身边应答咨询、纠正过失,是皇帝亲近信任的大臣。皇帝外出时需要侍中陪同乘车、骑马随从,其中一名侍中携带传国玉玺、斩蛇剑。东汉时期,侍中还承担着沟通传达的职责:君主有事情要宣布,就命令侍中向外传达;文武百官有事情要上奏,就通过侍中向内传递。 [2]
侍中没有固定的编制人数,根据实际需要由皇帝随时任命。当侍中人数较多时,会在他们之中设置一名长官,西汉时称为 “侍中仆射”,东汉时称为 “侍中祭酒”。但这种长官职位并非长期设置,常常是设置一段时间后又废除。 [2]
魏晋南北朝
门下省逐渐成为中央决策中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门下省的长官为侍中。设置侍中的目的不仅是分割尚书省的权力,还在于分割中书省的权力。魏晋南北朝各代都设置四名侍中,是皇帝身边的近侍官员。东晋哀帝兴宁四年(369 ),侍中减少到两名,后来又恢复成四名。 [2-3]
侍中负责接待宾客、赞唱礼仪。皇帝大驾出行时,轮流当值的侍中负责护驾,正班当值的侍中携带玉玺陪同乘车,不佩剑,其余侍中骑马随从。皇帝登殿时,侍中与散骑常侍相对搀扶,侍中在左,常侍在右,随时准备回答皇帝的询问、纠正过失。 [3]
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侍中权力大,人们都普遍把侍中看作宰相,担任侍中的人也以宰相自居。 [3]
隋代
侍中在隋代称纳言,是门下省的长官,设两人。隋文帝下令让纳言处理国家政务,纳言从此成为宰相级别的职位。 [3]其职责是辅佐天子、总管国家大政,军国事务与中书省共同参与并总领其事,负责审议上下往来的文书。上奏文书中的奏抄、露布(古代军事捷报或重要文书)由侍中审查,审核奏抄时,侍中要根据给事中的意见,纠正其中的错误和不当之处。 [4]
唐代
唐代恢复 “侍中” 这一名称,官阶为正三品,也设两人。随着门下省名称的变更,侍中这一官职曾先后被改称东台左相、纳言、黄门监、左相等。安史之乱后,侍中逐渐被排除出宰相班子,变为荣誉性加衔。从大历二年(767年)起,侍中升为正二品,变成了藩镇勋臣的加衔,但同时也不再是宰相。 [4]
宋辽金
宋代沿用唐制,门下省长官本为侍中,但基本不委任,有名无职。南宋,废除 “侍中” 这一官职,不再设置。 [5]
辽国的南面官体系中的门下省设有侍中一职,但这只是汉官的名号而已,并没有实际的权力。北面官体系里,遥辇九帐大常衮司设有遥辇侍中,马群司和群牧司中也有侍中(又称 “世烛”),这些都是借用了汉官的名称,是各个机构中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和南面官体系中的侍中完全不同。 [5]
金朝初期曾一度设置门下省,也设有侍中,到海陵王时废除了这一官职。 [5]
元代
元朝以后不再设置门下省,但元代皇帝祭祀时的礼仪官员,仍然沿用侍中、门下侍郎等名称,由官员临时担任。 [5]
官职服饰
播报编辑
汉代侍中的服饰比较特别,装饰有貂尾、鸟羽、金蝉、金珰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金象征坚硬刚强,蝉栖息在高处、饮食洁净,貂内心刚劲而外表温润。隐喻在位的官员应当有文采而不自我张扬,有武力而不向人炫耀,以清净虚怀约束自己,认清时机再行动。 [2]
列表
播报编辑
汉朝
西汉
卢绾,以客从,入汉为将军,常侍中
卫青,上乃召青为建章监,侍中,及同母昆弟贵。大将军青侍中。
霍去病,年十八,为天子侍中。
荀彘,以御见侍中。
韩增,为郎,诸曹,侍中,光禄大夫。
李陵,少为侍中建章监。
霍光以郎稍选诸曹,侍中。
上官桀,以未央厩令,亲近,为侍中。
张千秋,张安世子,延寿,彭祖,俱为中郎将,侍中。
于定国,子永以父任为侍中,中郎将。
史高,以外属旧恩为侍中。
史丹九男,皆以丹任并为侍中诸曹,亲近在左右。
金涉两子汤、融,皆侍中,诸曹,将,大夫。
金钦,光禄大夫,侍中。
王龚以光禄勋为侍中。
东汉
邓藩,尚显宗女平臯长公主为侍中。
邓弘,邓闾,侍中。
寇荣,为侍中,诛废。
邳形,以故少府为侍中。
马武,振武将军,侍中,骑都尉。
张酺,以侍郎为侍中。
爰延,徵博士,举贤良,再迁为侍中。
欧阳地馀,以侍中为少府。
伏无忌,侍中,屯骑校尉。
承宫,以左中郎将拜侍中。
杨厚,以议郎三迁为侍中。
梁安国,以嗣侯为侍中,有罪免。
梁冀,初为黄门侍郎,转侍中,虎贲中郎将。
曹褒,以河内太守徵为侍中。
贾逵,以左中郎将为侍中,内备帷幄,兼领秘书。
司马均,位至侍中。
桓郁,以郎稍迁侍中,监虎贲中郎将。
丁鸿,袭父爵,拜侍中,兼射声校尉少府。
唐朝
刘文静(618)
窦抗 (618)
陈叔达(618-626)
裴矩(624-625)
宇文士及(625-626)
李元吉(625-626)
高士廉(626-627)
杜如晦(628-629)
王珪(628-633)
魏征(632-636)
杨师道(636-639)
刘洎 (644-645)
长孙无忌(645-648)
张行成(650-651)
高季辅 (651-654)
宇文节 (652-653)
崔敦礼(653-655)
韩瑗(655-657)
许敬宗(657-658)
辛茂将(658-659)
许圉师(659-662)
窦德玄 (664-666)
姜恪 (668-672)
张文瓘(675-678)
郝处俊(679-681)
裴炎(681-683)
刘景先 (683-684)
王德真(684-685)
苏良嗣(685-686)
韦思谦(686-687)
裴居道(687-690)
魏玄同(687-689)
张光辅(689)
武承嗣(689-690)
武攸宁 (690-691,691-692)
史务滋 (690-691)
宗秦客(690)
欧阳通(691)
姚璹(694-697)
娄师德(697-699)
狄仁杰(698-700)
李峤(703-704)
韦安石(704-705,709-710)
敬晖(705)
桓彦范(705)
魏元忠(705)
杨再思(705-707)
苏瑰 (706-707)
韦巨源(707-709)
纪处纳 (707-710)
萧至忠(709)
李日知(711)
窦怀贞(711)
刘幽求(711-712,713)
岑羲(712-713)
魏知古(713-714)
卢怀慎(714-716)
宋璟(716-720)
源乾曜(720-729)
裴光庭(730-733)
裴耀卿(734-736)
牛仙客(738-742)
李适之(742-746)
陈希烈(747-754)
韦见素(756-757)
李光弼(758-759)
苗晋卿(757-763)
李光弼(758-760;761-764)
王缙(764)
浑瑊(784-796)
马燧(785-795)
王铎(881-882)
郑从谠(886-887)
韦昭度(887-888)
徐彦若(896-900)
崔胤(903-904)